中新網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 張素)生物醫療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基因編輯、細胞治療、合成生物學等前沿技術不斷突破……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聚焦中國生物科技領域的創新力量,提出AI(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藥物研發的各個環節。
《畢馬威中國生物科創領航50企業報告(第三屆)》(下稱《報告》)旨在分析現階段中國生物科技產業發展重要趨勢。其中指出,中國不斷疊加的政策紅利推動國內創新藥步入黃金發展期,而AI對研發范式與效率的重塑,也在驅動CDMO(醫藥領域合同研發生產組織)從“成本競爭”向“價值創造”戰略轉型。
“在AI參與下,中國生物醫療行業正展現出蓬勃發展態勢,帶來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間。科技的發展不僅涉及技術變革,還對企業創新、運營和價值創造的方式產生深刻影響。”畢馬威中國客戶與業務發展主管合伙人江立勤說,從提升研發效率、創新產品組合、優化產品試驗到簡化供應鏈,AI可以為行業的方方面面注入活力。
《報告》認為,從藥物靶點發現、合成路徑優化到臨床試驗設計,AI技術都在發揮重要作用。尤其在精準醫療領域,AI的應用已超越輔助工具的范疇。通過深度神經網絡模型的優化,AI能夠將基因編輯準確率提升,為基因治療的臨床轉化掃清了關鍵障礙。
“AI、5G、大數據等技術與生物信息學、納米技術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治療方法,AI制藥、醫藥外包組織及中藥科創等新興領域嶄露頭角。”畢馬威中國生命科學行業主管合伙人于子龍說,政策驅動下,中國生物科技領域正迎來系統性支持,形成以全鏈條協同創新、資本生態重構、審評審批提速、支付機制改革為核心的“四大支柱”,共同構建起創新驅動的生物科技政策助推器。
《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醫藥CDMO市場規模處于穩定的增長態勢,為國內CDMO行業發展創造廣闊的市場空間。
《報告》還注意到,創新藥企的“出海”地域不斷拓展。這種地域多元化戰略不僅降低了企業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更與中國推動“健康絲綢之路”的建設相契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