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武漢10月14日電 (盧琪)綜合立體交通網里程達到1.85萬公里、國際航線通達五洲、中歐班列橫貫歐亞、長江航運通江達海……武漢市政府新聞辦14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武漢加快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相關情況,在武漢,“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愿景正加速變為現實。
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湖北武漢地處長江黃金水道中游,是國家立體綜合交通網六條主軸線的中心交點,也是全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重要樞紐節點。
圖為新聞發布會現場。 夏俊俊 攝據介紹,“十四五”時期,武漢加快推動交通區位優勢轉化,交通經濟行穩致遠,基礎設施能級躍升,人流物流彰顯活力,區域交通實現突破,轉型發展蹄疾步穩。
5年來,武漢天河、花湖航空客貨運“雙樞紐”格局加快形成;中歐班列華中區域集結中心獲批,吳家山國際陸港成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重要承載地;長江航道萬噸級船舶可常年通達武漢,漢江航道實現千噸級船舶全天候通行,武漢成為中西部地區水路運輸重要集散地;武漢高速公路網密度居全國第四。
得益于覆蓋空、鐵、水、陸的立體交通網絡的持續織密,武漢人流、物流加速匯聚、高效流轉,讓城市的“流動活力”得到充分釋放。
國際運輸方面,120余條國際運輸通道支撐外貿穩定增長。天河、花湖機場國際及地區航線65條,年旅客吞吐量、貨郵吞吐量分別是2020年的5.4倍、6.3倍;中歐班列國際線路58條,連續兩年開行千列以上,是2020年的2倍;近洋直航航線5條,紡織服裝、機械設備等通過集裝箱班輪出海。城市運輸方面,過去一年中,平均每天700萬人次城市客運,每天運送超210萬噸貨物、攬收730萬件快遞。
武漢制造“新三樣”通過中歐班列走向全球。(無人機照片) 陳冰 攝與此同時,武漢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等重大試點示范任務從獲批到深入推進,“五型”國家物流樞紐全部獲批,中部地區的大通道格局持續鞏固,全市綜合交通網建成率達90.2%。在推動區域交通協同發展領域,打造“漢滬”“漢港”航空快線,推動武鄂黃黃城際鐵路公交化運行,武漢都市圈基本實現1小時通勤。
鐵水聯運布局下,武漢成為新的“出海口”。(無人機照片) 陳冰 攝此外,武漢圍繞一體化融合、安全化提升、智慧化升級、綠色化轉型等方向,加快轉型發展。其中,在一體化融合方面,3個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深入實施,依托國家糧食基地推進“北糧南運西進”,依托武漢工業港推進“礦進棚、煤進倉”,支持智能網聯汽車在貨運配送等領域發展,實現交通、產業聯動發展。智慧化升級方面,1.5萬臺巡游車接入車載智能終端,開通23條低空航線,空中游覽、無人機配送成為現實。
“十四五”時期,武漢交通經濟增長明顯。數據顯示,2024年,武漢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達1154.7億元,社會物流總額達5.1萬億元,較2020年分別增長56.9%、39.1%。5年間,交通固定資產累計投資同比增長40%以上,新增A級物流企業285家,總量達457家,居全國第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