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馬鞍山10月9日電 (記者 張俊)無人機全域巡檢城市、大載重機型破解物流難題、產學研融合破技術瓶頸……安徽省馬鞍山市以低空經濟為新賽道,通過企業引領、政企協同、產學研融合等路徑,推動產業從“單點探索”邁向“集群躍遷”,實現低空引鳳棲“云端”。
場景深耕筑產業基石
在馬鞍山花山區低空經濟產業園內的低空智能調度平臺上,40臺無人機機場實時傳輸全域監測數據,城市動態盡收眼底。“2013年切入政務服務時,我們就認準技術服務政務方向。”靚馬科技生態事業部負責人余冉介紹,隨著智慧城市建設加速,該公司持續拓展應用場景邊界。
城市管理靠影像對比查違建,應急無人機帶AI算法火情投彈,醫療樣本、鄉鎮藥品運輸突破地面瓶頸。“以前80平方公里鄉鎮巡檢要兩人開車4小時,現在無人機20分鐘搞定,還能生成定位工單推網格員。”余冉說。目前,無人機系統在馬鞍山已經實現了自動充電、自主巡檢、智能處置的閉環。
在馬鞍山一家大載重無人機生產基地內,載重150公斤的H300無人機正測試,八旋翼冗余設計可實現1-2個電機發生故障后仍可軟著陸,相比較四旋翼無人機可以大幅降低客戶財產損失可能。“我們的核心優勢是大載重和長航時。”安徽泓景無人機常務副總經理康傳國稱,其研發團隊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院所,產品技術和性能優勢突出。目前,無人機已投入低空物流貨運等領域,在山區農產品的運輸效率是傳統物流效率的10倍。
裝配調試人員正在為多旋翼大載重長航時無人機進行總裝總調。(資料圖)王文生 攝政企協同破解產業發展痛點
兩家企業的快速成長,離不開馬鞍山“保姆式”的政策支持與精準服務。“選擇落戶馬鞍山花山區,一是區位優勢,公司地處長三角,靠近研發總部;二是政府解決了我們最急需的生產場地問題。”康傳國說。
馬鞍山花山區政府不僅為無人機企業協調了2000平方米生產空間,還協助對接本地高校,為后續人才培養鋪路。這種“需求響應式”服務,正是馬鞍山推動低空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
“政府推動平臺統一部署,讓我們技術方案有更大空間。”余冉感慨。康傳國和團隊也計劃借政策拓展青訓研學,未來形成“研發-生產-培訓”的生態鏈。
據馬鞍山軟件園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王愛華介紹,花山區空間地理信息與低空經濟產業集群已入選2024年度安徽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未來,該區將堅持培優育強,持續打造低空領域示范標桿;招大引強,引進落地更多的“金娃娃”項目;投早投小,聯動高校促成果轉化;創先爭優,爭創省級示范區與國家級特色產業集群。
工作人員正在介紹無人機城市智慧巡檢系統。(資料圖)馬鞍山市花山區宣傳部 供圖產學研融合激活人才技術雙引擎
低空經濟的長遠發展,離不開人才與技術的持續供給。王愛華介紹,馬鞍山通過推動企業與高校深度合作,構建起“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產業應用”的良性循環,推動更多成果從外地的“書架”到本地的“貨架”,努力找到規模化應用場景和可持續商業模式。
“我們和相關高校合作推出‘學生+學徒’培養模式,大一大二開展興趣班,大三大四聚焦考證實操,三個月就能培育出合格飛手。”康傳國透露,優秀飛手年收入最高可達近百萬元,既解決了企業人才缺口,也為當地創造了高質量就業崗位。
馬鞍山還支持企業與本地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破解人才難題。余冉介紹,企業自主研發的建圖算圖系統,能實現“一分鐘規劃航線、十分鐘生成三維模型”,這種技術優勢正是源于持續的研發投入與人才儲備。
從無人機全域政務巡檢,到大載重物流突破;從政府的精準政策扶持,到產學研的深度融合。安徽馬鞍山正以低空經濟為支點,撬動區域產業升級新動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