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十四五”以來,我國就業局勢總體穩定,就業結構持續優化,就業質量穩步提升,每年城鎮新增就業穩定在1200萬人以上,為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十四五”期間,我國因時因勢出臺一系列就業支持政策,累計支出就業補助資金超過4700億元,發放穩崗返還資金1389億元。建立全國統一的就業信息資源庫和就業公共服務平臺,每年為企業和勞動者提供就業服務近億次。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努力拓展就業增長空間。
在積極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同時,我國扎實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全國統籌,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實現省級統籌,建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創新開展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就業優先政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投資于人”,要求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服務于民生,并圍繞更大力度穩定和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和服務政策,作出工作部署。一系列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署,成為就業提質擴容的關鍵推動力。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就業機會充分、就業環境公平、就業結構優化、人崗匹配高效、勞動關系和諧的局面逐步形成,系統集成、協調聯動、數字賦能、管理科學、法治保障的就業工作體系更加健全。同時也要看到,外部環境深刻變化、國內新舊增長動能加快轉換、數智技術廣泛應用等因素,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也給穩增長、穩就業帶來壓力。
只有清醒地認識到穩就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才能準確把握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此,可以針對性地出臺更多優惠政策,或繼續開展就業服務活動。比如,要破解“有人沒活干、有活沒人干”的結構性就業矛盾,需要進一步推動產業與教育協同發展,建立“訂單式培訓”“校企合作”機制,引導職業院校、高校優化專業布局,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筑牢民生之本,加大穩就業力度。接下來,仍需始終堅持就業優先理念,不斷完善就業優先政策體系,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切實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當然,要從根本上促進就業擴容提質,需要推動產業升級,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壯大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通過提升新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來創造更多高質量崗位。不僅如此,更大力度穩定和擴大就業,還意味著今后要更加重視“投資于人”,加強人才隊伍質量建設。因為這不僅關乎當下,也是為未來儲備發展力量。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以人民為中心,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各種不確定性,越來越多的百姓期待將轉化為可感可及的幸福生活,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成果也將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