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30日電(記者 謝藝觀)“農文旅融合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抓手之一。把農文旅融合搞好了,農村就火起來了。”
近日,“奔赴山海前程‘是’錦 義邀天下共享未來”深化農文旅融合發展交流活動暨錦州義縣推介會在京舉行,國務院原參事,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志仁如是表示。
圖為活動現場。 謝藝觀 攝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此前,官方關于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將文旅融合列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重點領域。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長孫若風認為,文旅與農業結合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富民工程,能發揮利民、樂民、富民的綜合作用。鄉村文旅與農業結合后,能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提升當地農產品品牌價值,為文旅搭建平臺、拓展舞臺,實現相互賦能。
“農文旅融合作為連接農業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創新紐帶,是激活鄉村資源、傳承鄉土文化、促進產業發展升級、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重要途徑。”中國旅游協會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分會副會長鄭忠林也提到,農村文化、民俗風情與現代旅游需求結合,不僅為鄉村旅游注入深厚的文化內涵,也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開辟新的空間,更為文化傳承提供生動的實踐場景。
在具體發展思路上,孫若風表示,發展文旅產業,并非鋪攤子,而要采取嵌入、融入的方式。一是“見縫插針”,將文旅項目嵌入農村;二是“針灸之術”,激活農村文化基因;三是用“繡花針”的辦法,對接市場和需求。
“農文旅融合不是簡單的1+1+1,而是要基于各地的資源稟賦、文化特質和市場需求進行科學規劃,避免同質化競爭。”鄭忠林也稱,要深化產業聯動,延長產業鏈條,實現以文促旅、以旅帶農、農文旅互動的良性循環。同時,注重文化賦能,講好鄉村故事,加強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活化和利用。另外,還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服務品質,以及嚴守生態紅線,推動可持續發展。
位于遼寧西南部的錦州,文化底蘊深厚、農業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秀美。義縣作為千年古城,擁有奉國寺等重點文物,還作為《黑神話悟空》在東北的唯一取景地火爆“出圈”。
中國農業展覽協會副會長謝向英建議,錦州可以借助自然和文化稟賦,發展以“二十四節氣”為核心的非遺美食,融入中國“鎮山文化”體系。另外結合錦州的氣候優勢,發展康旅產業,吸引京津冀高端人群旅居、養老,帶動鄉村人才回流。
據悉,此次活動由錦州市委、市政府和義縣縣委、縣政府主辦。活動期間還進行了企業支持地方發展簽約儀式和農文旅融合發展賦能行動啟動儀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