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海口9月28日電 題:臺商“老洪”跨越28年的創業心聲:最大的機遇在海南自貿港
中新網記者 尹海明
上世紀九十年代,臺灣屏東一位專注海水魚養殖的年輕人“小洪”,常常望著地圖思考:屏東水產養殖技術發達,但市場空間有限,未來的路在哪里?更大的舞臺在哪里?
2025年,在大家口中已成“老洪”的海南東方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洪宜展,在2025年瓊臺經貿合作交流會上,用自己28年在海南創業的故事真切地對大家說:“海南自貿港是所有創業者實現夢想的黃金舞臺。”
9月27日,2025年瓊臺經貿合作交流會在海口舉行。圖為在瓊臺商代表、海南東方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洪宜展分享在海南深耕海洋漁業的心路歷程。 中新網記者 駱云飛 攝1998年,看到大陸改革開放的蓬勃生機和無限市場潛力,洪宜展帶著家族的養殖技術跨越海峽,來到與屏東氣候相似、人文相近的海南島,成為最早一批在海南發展石斑魚苗孵化及養殖的臺商。
“當時,海南漁業資源豐富,但現代化、集約化養殖模式仍處于起步階段。我和團隊如同墾荒牛一樣,從零開始,克服環境差異和技術轉化等重重困難,將臺灣精致農業理念與海南實際情況結合。”洪宜展說,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但當地政府的支持和本地同仁的真誠合作,讓他們扎下了根。
28年時光,洪宜展從幾十畝魚塘開始,將水產養殖基地發展到文昌、瓊海、樂東多地,已建成占地285畝,總投資超過5000萬元的現代化漁業基地,企業從單一的石斑魚養殖,發展到擁有20多項魚苗繁殖專利的科技型企業。
“我也從當年的‘小洪’變成現在的‘老洪’,這個稱呼變化的背后是我個人青春的奮斗,更是我的企業乃至整個海南水產行業飛速發展的縮影。”他說,自己見證了大陸的發展奇跡,“基礎設施從薄弱到完善、營商環境一年比一年優化、惠臺利民政策從文件上的文字變為企業口袋里的真正紅利。”
“我常感慨,大陸的執行力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最強引擎。”洪宜展舉例說,今年8月份,他的企業正式啟動出口業務,一個月內完成45批次空運出口,向馬來西亞、新加坡出口魚苗將近200萬尾。這樣的效率和通關速度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海南海關部門將我們納入出口備案基地,提供了精確指導,這就是政策賦能的真正落地。”
洪宜展不僅僅是養魚賣錢,更是將企業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向海圖強、向種圖強的國家戰略服務。目前,洪宜展的企業每年孵化各類魚苗超過5000萬尾,希望將中國水產種業做大做強,減少對國外種源的依賴。
洪宜展舉例說,該公司與多家尖端科研機構合作,2023年成功突破波紋唇魚(蘇眉魚)的繁衍世界難題,繁育出了6萬多條魚苗。“這不僅具有商業價值,更是對保護珍稀物種和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貢獻。”
“20年前,一斤蘇眉魚在香港餐廳賣到2000港幣,當時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人專門飛到香港品嘗。未來經人工繁殖后,蘇眉魚有望成為海南一大特色海鮮品種,讓大家專門飛來品嘗,這也是我們的夢想。”洪宜展說。
洪宜展在位于海南樂東的基地手捧蘇眉魚。受訪者 供圖他同時以蘇眉魚為例鼓勵臺商搶抓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機遇。他說,20年一斤蘇眉魚賣到2000港幣時,海南的農業土地租金1畝每年才50元。現在士地成本已經百倍于當時,未來5到10年會不會再翻幾十倍?“你們還等什么,趕緊來投資,抓住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的風口。”
在當年的“小洪”成為“老洪”之時,新的“小洪”已在海南嶄露頭角。洪宜展的兒子洪小賀,2012年從臺灣來到海南打拼。10余年間,洪小賀在協助父親經營管理養殖基地同時自己開設公司創業,在魚類新品種開發、良種選育、科學制種產業化生產、產品加工及運輸銷售等領域取得成果。
展望未來,洪宜展相信,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后,更優惠的稅收、更便捷的跨境資金流動和更短的負面清單將為企業打開一扇通往全球的大門。洪宜展父子正參與投資建設占地約1850畝的海南樂東海洋南繁種質科技產業園,致力于打造一個集種業養殖、深海牧場、休閑漁業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平臺。
“我相信全球最大的市場在大陸,最大的機遇在海南自貿港。”洪宜展說,我們將借助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東風,不僅將優質水產品出口到全球,還要將中國的水產標準、水產技術推向世界,讓海南成為全球水產種業的硅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