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畫達人張媛的逐夢人生

張媛的石頭畫栩栩如生,備受各地顧客青睞。
本報記者 謝 非
“你看這塊鵝卵石,天然的紋路像山間云霧,我添上幾只覓食的麻雀,就有了‘林間尋趣’的意境。”11月14日,記者與張媛連線時,她捧著心愛的石頭畫細細展示,眼里滿是對藝術的執著與熱忱。
38歲的丹鳳人張媛,在西安家中的工作室里藏著別樣匠心。貨架上,鮮紅的蘋果飽滿誘人,通紅的柿子寓意吉祥,威風的老虎氣勢如虹,靈巧的麻雀栩栩如生——一塊塊原本冰冷的石頭,經她筆尖點染,被賦予了溫度與靈魂,成為全國各地藏友爭相追捧的珍品。
張媛的藝術之路,始于丹鳳縣冠山社區的山溝溝。小時候,畫畫是她最大的樂趣,課本空白處、廢紙片上,總能看到她勾勒的花鳥魚蟲。回憶起童年時光,張媛笑著說,大自然是她的第一間畫室,山間的花、枝頭的鳥、河邊的石,都是她臨摹的對象。這份對繪畫的熱愛,如同深埋心底的種子,默默等待著生根發芽的機會。
高中畢業后,因家庭經濟困難,張媛不得不放棄升學夢,背起行囊前往西安打工。枯燥的工作沒有磨滅她對藝術的向往,休息時,別人逛街娛樂,她卻總在翻看美術書籍,關注西安美術學院的各類動態。“那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能系統學習繪畫,哪怕只是聽一節專業的美術課。”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媛得知西安美院一位教授要舉辦公開講座,她連夜整理了自己多年的習作,鼓起勇氣來到講座現場。
“你的線條很有靈氣,基礎不錯,但缺乏專業訓練,構圖和色彩都有提升空間。”教授的點評讓張媛既激動又清醒,也讓她堅定了追求美術夢想的決心。為了攢錢學習,她省吃儉用,在打工之余報了美術培訓班。為了有更多時間練習,她放棄了全職工作,轉而在快餐店做兼職,白天忙碌于點餐送餐,晚上回到出租屋,常常一畫就是深夜。“那時候雖然累,但心里特別充實,感覺離夢想越來越近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通過自考,張媛成功考入西安美術學院,圓了多年的求學夢。走進夢寐以求的校園,她如饑似渴地汲取著專業知識,素描、色彩、構圖、創作,每一門課程都認真對待。圖書館、畫室成了她最常去的地方,三年的勤學苦練,讓她的繪畫技藝突飛猛進,2018年,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順利拿到學士學位證書。
畢業后,張媛收獲了愛情,結婚、懷孕,2019年,她回到丹鳳老家待產。閑暇時,她依然保持著畫畫的習慣。一天傍晚,她在河邊散步,一塊圓潤光滑的圓形石頭引起了她的注意。“這么好看的石頭,要是畫上畫會不會更特別?”這個念頭一閃而過,她立刻撿起石頭帶回家。找出防水顏料,根據石頭的形狀和紋理,她精心畫了一個紅彤彤的蘋果,飽滿的色澤、逼真的質感,讓家人眼前一亮。
這次偶然的嘗試,仿佛打開了藝術創作的新大門。張媛開始頻繁往返于河邊、山間,尋找各種形狀獨特的石頭。蘭州的黃河邊,四川的長江畔,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去年一次就從四川發回了7箱石頭。“每塊石頭都是獨一無二的,天然的紋理就是最好的創作基礎,我要做的就是發現它的美,賦予它新的生命。”
從最初的水果題材,到后來的動物、人物,張媛的石頭畫內容越來越豐富。她注重結合石頭的天然形態進行創作,有的石頭形似小鳥,她便順勢畫出靈動的羽翼;有的石頭自帶紋路,她便以此為基礎勾勒山水;還有的石頭造型奇特,她便創作寓意吉祥的作品。為了提高技藝,她不斷鉆研,反復練習,畫人物尤其耗費心力,一幅齊白石的肖像畫,她整整花了兩周時間才完成,而普通作品也需要兩三天的精心打磨。
2025年,張媛帶著她的石頭畫回到西安,將家打造成了工作室,開始通過微信、抖音等平臺推廣自己的作品。一次,她把幾年前在家門口電線桿上畫的幾只麻雀,拍下視頻發到網上,意外收獲了百萬播放量,也為她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訂單。“昨天剛給新疆的客戶發了5件作品,接下來還要趕制山西、河北客戶的訂單。”張媛笑著說,現在每月都有穩定的訂單,客戶大多喜歡屬相、一帆風順等寓意美好的題材。
如今,張媛的石頭畫不僅走進了千家萬戶,還成了頗具收藏價值的藝術品。她用一雙巧手,讓冰冷的石頭變得溫暖而富有詩意;用一份堅持,讓兒時的夢想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從丹鳳山間的追夢女孩,到西安城里的石頭畫達人,張媛用20多年的堅守與熱愛,在平凡的生活中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畫畫是我一生的熱愛,能通過自己喜歡的事情養活自己,給別人帶來快樂,這就是最幸福的事。”張媛說,未來她想繼續深耕石頭畫創作,嘗試更多新的題材和風格,同時也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石頭畫的魅力,把這份源于自然的藝術傳遞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