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543”農村特色黨建工作紀實
張文輝
“低矮破舊的村居變成干凈敞亮的樓房;塵土飛揚的羊腸小道變成寬闊通暢的水泥路;莊稼地里一排排黃花菜正在茁壯成長……這都是‘543’帶給我們的變化。”8月16日,在洛南縣麻坪鎮陳臺村,村黨支部書記何崇忠向筆者訴說著村里的變化。
何崇忠提到的“543”,正是我市近年來實施的“543”農村特色黨建工作,即:以選優配強“兩委”班子、選派第一書記、提高村干部報酬、落實黨建工作經費、拓寬村干部出路為主要內容的“五項舉措”,以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基點支撐為主要內容的“四基”建設,以人才融合、資源融合、機制融合的“三個融合”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新路子。
“五項舉措”增強干事勁頭
“以前我們一年補貼只有三五千元。如今,我們的補貼基數翻了一番。市上每年還給我們村撥3萬多元黨建經費。我們村目前有6家企業、1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集體經濟已有100萬元。”在鎮安縣云蓋寺鎮巖灣村,村黨支部書記尹登龍說起“五項舉措”贊不絕口。
早在2014年,我市就針對基層基礎薄弱、班子軟弱渙散等問題,在村級黨組織開始實施“五項舉措”,保證了各村有人干事、有錢辦事、有心成事。我市堅持把選優配強“兩委”班子作為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的關鍵之舉,注重從致富能人中選、從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中引、從服務基層人員中招、從機關干部中派,力爭把本領過硬、群眾信任、組織滿意的優秀人才推選到村干部崗位上。
2015年回鄉的大學生楊陽毛遂自薦,競選為丹鳳縣馬爐村黨支部書記,并于今年成功連任。近年來,在他的帶領下,村里的紅色教育基地、鄉村旅游搞得有聲有色。來村參觀學習的游客絡繹不絕。如今,村民富了起來,居住環境也更加宜居。去年年底,馬爐村整村脫貧,人均年收入達到9000多元。
此外,我市還從市縣區部門和鎮辦機關選派優秀干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實施村干部報酬“倍增計劃”,真正使村干部有責任感、獲得感和尊嚴感。加大基層黨建工作經費投入,確?;鶎狱h組織各項工作正常開展。全面落實中央和我省從村干部中招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崗位工作人員有關政策規定,對特別優秀的村黨組織書記、村主任、大學生村官,直接選用到鎮辦領導班子。
“四基”建設為支部添動力
前幾年,山陽縣戶家塬鎮西溝村黨支部積極爭取在外地創業的本村企業家左自意返鄉創業,成立公司。目前,公司與區域相連、產業相依、發展相近的4個村都建立聯合支部,并按照“四基”建設要求,大力實施“聯合支部+黨建扶貧”模式,實現黨建工作與企業發展深度融合、互促共進。
為建強基層黨組織,我市開展以把黨組織建在產業園區、移民安置點,黨小組建在產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產業鏈上和以黨建帶脫貧、以黨員帶群眾為主要內容的“兩建兩帶”活動。全市共在龍頭企業、產業園區等建立黨組織560個,在專業合作社等產業鏈上建立黨小組1850個。
為夯實和規范基礎工作,我市以全省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建設“千村示范、萬村達標”為契機,著眼抓基層打基礎、抓規范促提升、抓重點求突破,全面啟動實施全領域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
在提升基本能力方面,全市采取市級示范培訓、縣區全員培訓的方式,對村級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隊員進行全覆蓋培訓。今年以來,全市累計開展培訓22期,培訓基層黨員干部2.5萬多人次。“培訓既有理論闡釋,也有現場教學,聽后很受用。”商州區冀村黨總支書記冀智勇對培訓充分肯定。
為強化基點支撐,提高服務保障水平,我市實施活動場所提檔升級,做到硬件配置齊全、場所功能完備、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目前,全市村村都有黨員活動室,能夠更好地滿足黨員活動和服務群眾需要。
“三個融合”讓村民有盼頭
“兩年干成了我們20年想干的事。目前村里有光伏、食用菌等七大產業,94戶貧困戶搬新家。”談起未來的生活,商州區楊峪河鎮吳莊村村委會主任張栓民滿懷期待。7月1日這一天,村上喜事連連。駐村脫貧攻堅工作隊和村兩委會在石龍灣移民搬遷安置點舉行了易地搬遷分房儀式,94戶貧困戶領到了新房鑰匙。
近年來,全市通過人才融合、資源融合、機制融合,使組織資源轉化為脫貧攻堅優勢、組織活力轉化為脫貧攻堅動力。以人才融合集聚脫貧力量,以資源融合力推“三變”改革,以機制融合構建共促格局的“三個融合”,讓包括吳莊村在內的廣大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6年以來,全市在推行“三個融合”中,集聚全市優秀人才到脫貧攻堅一線,組織3.6萬多名黨員與貧困戶結對幫扶,1.2萬多名黨員干部、產業大戶與5.9萬多戶貧困戶結成互助組,實施項目1.63萬個,幫助貧困戶落實增收項目1.78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