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陳波 謝非 通訊員 王文鋒)走進山陽縣法官鎮法官廟村,依山傍水的漂亮民房掩映在樹叢中,整潔的院落、干凈的道路、新建的廣場……一幅風景如畫的新農村美景展現在面前,處處煥發著勃勃生機。
近年來,在“生態立市”戰略目標確立之后,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出臺了《關于建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長效機制的意見》等文件,針對農村環境“臟亂差”突出問題,多次在重點區域、重點鎮村召開環境連片整治現場會,強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走出了一條符合山區實際的環境美化之路。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量大、面廣、線長,必須突出重點,梯次推進,才能取得實效。為此,市環保局突出城鎮周邊、鄉級以上公路沿線、主要河道及行政村等四大重點區域,明確了垃圾收集清運、污水收集處理、養殖污染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等四大重點綜合整治任務,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建設、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文明家園及特色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全面規劃、,分類指導,統籌安排、整體推進。近3年來,全市各級自籌資金4.5億元,建成一大批農村環境基礎設施。
在整治項目實施中,市、縣區環保部門積極探索推廣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模式,對縣城周邊15公里內的鎮村垃圾,實行“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在重點鎮、旅游景區所在鎮及5萬人以上的鎮建設污水處理廠。其余鎮,采取管網收集,建設人工濕地或微動力設施處理。污水管網無法覆蓋的相對集中區域,通過三級化糞池集中處理。在養殖業集中區域,以修建沼氣池、生產有機肥和綜合利用為主導,建立“豬-沼-菜”“豬-沼-果”等一體化生態農業體系,探索出了符合商洛山區實際、富有地方特色的整治模式。今年以來,市環保部門積極探索,建起了商南縣金絲峽鎮秋木溝、丹鳳縣竹林關鎮石槽溝垃圾熱解氣化處理站和商州區腰市鎮江山村、丹鳳縣棣花鎮許家塬村垃圾分類低溫碳化處理廠,徹底告別了垃圾填埋唯一處理模式;丹鳳縣棣花鎮許家塬村、商南縣金絲峽鎮王家坡社區建成了一批新型微動力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在垃圾、污水處理方面進行了一場技術性革命。
與此同時,市環保局敢于出重拳,鼓實勁,求實效。在工作方式上,落實縣區、鎮辦、村(社區)三級責任制,對農村環境實施網格化管理,不留死角,在全市98個鎮辦設立了環保所,在部分重點鎮建起了環境監控信息平臺;圍繞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在全市實施“三級河長制”,并建立了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及河流出境斷面水質月監測、月通報,季評比、年考核制度;突出執法監管,對重點污染源企業實施掛牌管理、“黑名單”管理,聯合公、檢、法部門開展“亮劍行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并在媒體上公開通報。對達不到要求的,掛牌督辦,約談主要責任人,年度考核實行“一票否決”。
通過一系列切實有效措施的實施,我市農村環境狀況得到極大改善,環保設施有了極大提升。目前,全市92個鎮辦、942個村建成農村生活垃圾處置設施519處,配備保潔車3592輛、垃圾箱垃圾桶16萬個,建成污水處理設施310臺套,飲用水源地保護工程260多處,受益人口180多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