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解決了園區的用工問題,園區解決了農民的增收難問題。兩區同建實現了農民生活、就業雙保障,而且企業也降低了用地、蓋宿舍、辦食堂等成本,形成了社區和園區良好互動的‘雙贏’局面。”山陽縣常務副縣長曹艷萍如是說。
土地流轉建園區農民就地變工人

易地搬遷效果如何,關鍵看群眾搬得出之后,能否穩得住,能致富?
初冬,對于農民來說到了農閑的季節,他們一年秋季的收成已經結束。但是對于南寬坪鎮甘溝村貧困戶許陽成一家來說,他們的收成還在繼續——流轉給黃花嶺萬畝有機茶園的十幾畝土地租金一年6000元,老許就近成為茶園產業工人,一年收入一萬多元。“就這樣收入持續幾年的話,我一家的小康日子還真來了!”許陽成笑著說。而南寬坪鎮下坪村的茹遠倫,比許陽成的創收門路還多,他不僅流轉了土地,就近當工人,還通過政府扶持,將5萬貼息貸款入股到山陽縣易迅光伏有限公司,一年分紅5000元。
在下坪移民社區,42歲的余勝柱通過“交鑰匙”工程從條件艱苦,缺水吃、不通路的余家梁子搬進社區,老家幾畝薄地流轉給當地企業做中藥材種植,自己則通過鎮上組織的技能培訓變成了家居裝修工。老余患有肺塵病,妻子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老房的土坯房子半邊都垮塌了。“當時,就擔心下來啥都要花錢沒法生活下去。”老余說。去年,鎮上專門請人組織技能培訓,頭腦靈活的老余看到移民小區買家具人多,就報了家居裝修。老余介紹,一年下來,在社區接貨量不是很大但也能維持,但關鍵是自己在社區居住后,享受國家大病救助啥的方便多了。
南寬坪鎮下坪移民搬遷安置點位于南寬坪街社區前街組,安置點占地80畝,計劃投資1.4億元,集中安置移民1224戶,整個項目竣工后,全鎮城鎮化率將提高19.6個百分點。該鎮堅持科學配套完善公共設施,綠化、亮化到位,幼兒園、社區服務中心、老年活動室、酒店、超市、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極大方便了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為了讓每個貧困戶在小區生活就業“雙保險”,鎮上對貧困戶實施五包措施,即:包項目、包技術、包銷售、包效益、包脫貧,確保移民搬遷戶如期實現脫貧致富。南寬坪鎮正在以社區附近的黃花嶺萬畝有機茶園為核心打造移民搬遷產業園,讓村民就近就業變工人;依托猛柱山電站蓄水成湖的景觀效應以及月亮洞、夾石峽、黑龍谷和漫川古鎮等景區交匯點的區位優勢,加快發展餐飲旅游業,年游客達到10萬余人次。

11月10日,冬日的暖陽下,高壩店鎮整齊的移民新區顯得格外漂亮,一河之隔的食用菌產業園里不時飄出歡聲笑語。“老家條件不行,男人整天困在地里,女人整天圍著灶臺轉,解決溫飽都是問題更不用說致富。”正在采摘香菇的高壩店鎮移民新區居民徐立發說,“現在都不愿回鶻嶺溝了,還是住小區好,干啥都方便。”幾年前,徐立發一家三口住在高壩店鎮鶻嶺溝村,搬進新區后,就一直在食用菌產業園里打工,不僅居住條件改善了,經濟收入也增加了。
高壩店鎮3000戶移民新區位于高壩店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僅20公里。政府在建園區的同時,就協助企業通過流轉土地建起了食用菌產業園,與周圍合作社形成了林果、食用菌、畜牧養殖三大產業鏈,新建商貿街兩條,發展個體工商戶500余家,發展萬頭豬場1個、建成20萬只養雞場1個、10萬只養雞場兩個,組建了鶻嶺原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和金山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通過實行土地流轉,新建良種核桃園1200畝、苗木基地500多畝,設施蔬菜120畝。當前,新區1600人就近就業變身產業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