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祥小區可以用四句話概括:規劃設計科學、交通十分便捷、就學就醫便利、就地就業有保障。”小區項目負責人程藝介紹,宏祥小區西距縣城2公里,東距必康產業園1公里,和新建成的縣醫院毗鄰,小區內有幼兒園,縣中新校區、三中、十里中心校距離小區不到500米。
國土部姜大明部長、省委書記婁勤儉、副省長莊長興先后視察宏祥移民小區項目,對社區和園區同時規劃、同步建設,讓群眾生活在社區、就業在園區,真正成為市民的做法給予了高度評價。
“集中安置,居民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優質的公共服務,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再依賴土地,在社區周邊有固定工作能夠過上好日子,這在改變他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活躍了城鎮經濟,推動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山陽縣縣委書記張國瑜說。據統計,五年來,移民搬遷為該縣城鎮化累計貢獻了9.7個百分點。
面對難題科學規劃推進“兩區同建”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五個一批’脫貧路徑,為脫貧攻堅開出了破題藥方,易地搬遷在山陽就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站在‘十三五’山陽撤縣設市的戰略目標上,跳出搬遷看搬遷,易地搬遷既是‘硬骨頭’,也是山陽擴大城鎮化建設的大好機遇,必須堅決拿下!”年初,山陽縣扶貧工作會上,縣長袁良善言語之間,擲地有聲。

挪窮窩,搬出大山去不是目的;斷窮根、移窮業,過上幸福生活才是根本。
近年來,山陽縣委、縣政府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以決戰貧困的勇氣、同步小康的決心科學規劃著一場“兩區同建”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役。
現在,因地制宜,在移民社區周邊建園區、在園區附近建社區的“兩區同建”的做法在山陽全縣遍地開花。就連500戶以下的安置點都同步建設各有特色的產業園區,山陽縣漫川關鎮板廟易地移民安置點就是最好的例子。
初冬季節,穿行在山陽縣漫川關賀家嶺上,滿山蔥綠的茶園里,白色茶花清香撲鼻。一路上山下嶺,沿蜿蜒曲折的公路行駛20多公里,一個碧水環繞、綠茵環抱的移民新村出現在眼前。讓人想不到的是,在距縣城85公里的偏遠小山溝里,緊靠移民新村旁竟然建設了國內最先進的現代化飲用水生產企業——陜西天竺飲品有限公司。
“當時聽說搬遷,高興之后還是擔心搬下來怎么生活,沒想到還沒住進新房,就被安排進了水廠上班。”正在廠里做包裝的陳世蓮滿臉笑容。陳世蓮一家3口,丈夫在河南打工出事下身癱瘓,兒子在西安上學,以前住在楊樹溝垴上,只有一條羊腸小道與外界相連,破舊的房子一年前就垮掉了,只好在附近租房住。板廟安置點建好后,政府的“交鑰匙工程”首先考慮她這樣的低保戶,讓她選擇了一樓。“這輩子怎么都想不到能住進樓房,還扔掉地里活當起了工人,幸福的日子來得太快了!”
漫川關鎮板廟村副支書方宏斌介紹,板廟安置點304戶房屋已經全部落實到戶,完成108戶同步搬遷,196戶貧困戶易地脫貧搬遷,實現搬遷人數1072人。“政府在規劃板廟安置點時就考慮到這里特有的天然優質水資源,建安置點的同時,成功招商引資陜西天竺飲品公司入駐,首批就直接安排了移民新區37名貧困群眾入園打工。公司現在市場銷售很好,二期將利用優質礦泉水開發系列飲品,建成一個綠色產業園,屆時年銷售額有望突破1億元。”方宏斌說,社區和園區同建,從根源上讓群眾摘掉窮帽、挖掉窮根、治好窮病,把貧困群眾直接送進了小康路上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