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假日自費聚餐被批引發的思考
商 言
近日,一則教師假日AA制聚餐被縣紀委通報批評的新聞事件刷爆了朋友圈,國內各大媒體競相關注,《新京報》、《深圳晚報》、《京華時報》等10月12日各自刊發評論文章,很多省市電視臺開設嘉賓訪談,新華社微信公眾號、人民網等新媒體紛紛發聲,《人民日報》客戶端13日還專門就此開展了網絡調查,引發了廣泛熱議。
八項規定出臺以來,中央打虎拍蠅式的反腐風暴讓基層政治生態為之一新,民眾無不點贊叫好。然而,與以往紀檢監察機關通報黨員干部大吃大喝問題迎來喝彩不同的是,這次媒體與民眾卻幾乎一邊倒地為教師“叫屈”?——如此高的關注度,相信事件的“定論”只是時間問題。其中緣由毋庸贅述。竊以為,這一事件引發的輿論反彈,至少給我們以下幾點啟示:
其一,執紀應有界。紀檢監察機關查處黨員干部違紀違規問題系職責所在,本身無可厚非,但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權力運用也不可漫無邊界。從事件本身來看,起碼有兩點值得商榷。一者,據當地官方通報,這次教師聚餐事發教師節前夕,當地學校按慣例放假半天,縣紀委卻以“絕大多數機關單位正常工作”“教師違反工作日不得飲酒規定”為由進行查處。正如網友所言,照此邏輯,教師事發當天便不得離開單位,否則不又是“脫崗”?寒暑假也不能聚餐?倘若再以此類推,“三八”節婦女干部放假便也不能干私事?這樣豈不荒謬?再者,事發當日學校既已放假,那么對教師而言,就是節假日,即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不能簡單地參照“工作日不得飲酒”的禁令,搞“一刀切”。況且,即便教師有錯需查處,也應逐級審查,由學校或教育主管部門紀檢機構進行,而不是縣紀委直接處理。《新京報》對此評論指出:“查處官員的‘四風’問題,并非是不允許官員有自己的私生活,更不是要阻斷官員在這個社會的正常人情往來,而是旨在杜絕那種假公務之名的私人享受……在現代社會中,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區分,乃是處理國家和公民關系的核心問題之一。惟有邊界清晰,公私才能各安其位,相得益彰;若模糊含混,則可能出現擠壓私人空間的事件”。我們講,公職人員首先也是人,理應有權在工作之余享受正常生活。那么,紀檢監察機關又該怎么辦?道理其實很簡單,常言說“正人先正己”“一把尺子量到底”,凡事只要在決策前換位思考一下,倘若一視同仁,放到自己身上是否行得通?畢竟“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
其二,問責當守法。當前,一方面,“依法治國”理念已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信息化時代網絡和自媒體的興起,讓公權力隨時隨地直面民眾接受監督。而對執紀與執法者來說,履職能否獲得公眾肯定,則直接關系到自身的公信力。紀檢監察機關包括其他執法機關行使權力時,理應牢記法治而非人治,嚴格按照程序和規定作出決定,確保處理結果合法合規,因為稍有不慎,則可能陷入輿論漩渦,被推向風口浪尖,甚至鬧出笑話。前些年,媒體曾爆出四川某縣出臺紅頭文件規定“辦壽宴需滿70周歲”,湖北襄陽市某村還作出過“干部家庭吸煙不得超過5元/盒”的奇葩規定,后來竟然還真有干部遭到問責。因此,公眾對教師聚餐事件的呼聲并非沒有道理,基層紀檢監察機關也應增強依法履職意識,做到合法合規執紀問責。
其三,矯枉勿過正。這是媒體和民眾近來熱議時提及頻率最高的關鍵詞。就事件本身而言,教師AA制聚餐既不屬公款消費,又不是學生家長宴請,且人均花費不足60元,即便有不妥,也可通過警示提醒或口頭警告,這樣“公開檢討”“集體約談”“全縣通報”,是否有“小題大做”“下手過重”之嫌?在“反四風”的大背景下,一些單位連職工的正常福利都“不敢”發了。之前,就有基層鄉鎮站所因中秋節向職工發月餅而被問責的報道。我們不禁要問:面對24名教師非工作時間非公款吃喝被全縣通報,還能說一些單位停發職工福利“反應過度”嗎?一面是貪官家中屢屢被查出數千萬乃至上億元的贓款,另一面是普通勞動者逢年過節才能領到的米面油儼然成了“違禁品”、教師自掏腰包聚餐被責令檢討,這不是黑色幽默,恐怕是現實的過猶不及。如此這般,非但起不到應有的警示作用,反而還將有悖“反四風”的初衷,有損反腐倡廉的嚴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