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全面提升“五個五”黨建科學化水平系列報道之三
賈小民周燁明李嵐
“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堅持原則,絕不能讓老實人吃虧。”這是商洛市鎮安縣云蓋寺鎮黨委書記蔣維杰在民情日記里寫的一段話。
事情要追溯到2015年3月9日,云蓋寺鎮政府召開周一干部例會,通報了干部民情日記周匯總情況。鎮黨委書記蔣維杰認真梳理后發現:鎮干部李瑞、薛華、程吉平通過平日走訪或群眾來電反映,分別記錄的老街居民丁佰斌、梁禮清、周子文所反映的事項,與其本人3月7日在民情日記所記載的徐德培老人反映的問題一致。
會后,蔣維杰馬上組織鎮古街辦工作人員進行詳查,僅用了半天時間就了解到:帶頭響應政府號召、首批修繕房屋的老街坊有6戶,按照當時“修舊如舊”的要求,只扶正修復了民居的墻體,簡單更換了木門窗和隔斷,與后期鎮政府啟動的民居改造工程相比,存在改造標準低和補助資金少的問題,老百姓強烈要求對改造不徹底的房屋進行二次改造。
對此,鎮黨委立即召開碰頭會,聯系了有資質的古建工隊,依照古街民居改造補償標準,增補了改造項目,彌補了他們的損失。徐老和其他幾戶群眾滿意了,蔣維杰心中的石頭也落了地。
一篇民情日記就這樣將干部和群眾密切地聯系在了一起,固化成為一項制度,與民事代辦、掛牌上崗、去向公示、當日接訪共同形成了商洛市委致力于增強宗旨意識、提升服務水平、強化干部管理的鎮辦“五項制度”。
拆除干群之間“隔心墻”
鎮辦干部處在服務群眾第一線,他們的服務能力、工作作風直接關系到各項政策的落實和黨委、政府的形象。
面對發展新要求和群眾新期盼,有的鎮辦干部沉不下身子、放不下架子,仍存在著出門一車子、下鄉一圈子、吃飯一桌子,早出晚歸、蜻蜓點水的問題;有的不會做群眾工作、不關心群眾疾苦,遇到矛盾能推則推、能拖則拖,往往把一些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造成群體性信訪事件時有發生;有的身在鄉鎮、心在縣城,來去自由、不受約束,鄉鎮“空城計”、干部“走讀”等現象還比較嚴重。
著眼于解決鎮辦干部管理不嚴、作風漂浮、宗旨意識不牢等問題,商洛在全市鎮辦推行“五項制度”,以民情日記聯通民心、以民事代辦解決民愁、以掛牌上崗亮明身份、以去向公示陽光監督、以當日接訪化解民怨,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倒逼干部作風大轉變、為民服務水平大提升。(下轉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這個老街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很繁華的街道,但是住得時間長了,破舊不堪了。去年鎮上給我們下大力氣改造街道,我家的屋子也得到了好的改善。今年,古街上每天都會迎來好多游客,人氣更旺了。”6月15日,當記者身臨云蓋寺文化旅游古鎮的美景中,與古街居民徐德培攀談時,他對古街改造一事記憶猶新:“感謝黨,感謝政府,給我們辦好事!”
架起黨群干群“連心橋”
民情日記讓商洛基層鎮辦干部全員都是社情民意信息員。每名鎮辦干部在走訪、接訪群眾的過程中,都把老百姓對黨和政府工作的意見建議、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聯系服務群眾情況等一一詳細記錄在民情日記里,由各鎮辦黨委通過周匯總、月分析,定期研判社情民意,研究解決突出問題。
如果說民情日記增強了干部為民服務的自覺性,那么,群眾事項干部代辦,則體現了廣大基層干部為群眾服務的主人翁精神。
6月17日,在山陽縣漫川關鎮的便民服務大廳,工作人員陳婷婷正在便民服務大廳為閆家店村文書何澤長辦理群眾健康申請、大病救助、高齡老人補貼等事項。民事代辦制度實行“首問負責、全程代理”,按照“登記受理、逐級辦理、結果回復”的程序進行,代辦過程要求事事見臺賬、步步有記錄、件件有落實、核查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