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楊 林)我市將以重點鎮和文化旅游名鎮、美麗鄉村和“一縣一業”為發展基礎,著力打造秦嶺特色小鎮,以補齊城市化不足發展短板,有效破解“八山一水一分田”空間資源瓶頸,滿足城市發展需求。秦嶺特色小鎮建設每三年一個周期,首批計劃建設20個左右。
計劃建設的秦嶺特色小鎮具有明確的產業定位、文化內涵和旅游功能,集生態、生產、生活為一體的實體空間。依托現有城鎮空間格局,構建“節點式”“網格化”小城鎮集群,按照“特色產業+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實現“產業綠色化、田園景觀化”,建設集“產、城、人、文”相融合的新型社區,經濟上有產業聚集效益,環境上宜居宜業宜游。
要注重創新規劃理念。堅持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驅動”,高標準編制建設規劃。規劃面積一般控制在1至2平方公里之間,核心區建設面積控制在40%左右。明確產業發展定位。立足城鎮資源聚焦我市“十三五”規劃的“334”十大優勢產業,重點鎖定與科技創新密切關聯的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大健康、大旅游、大農業、大服務等六大類產業領域,構筑產業創新高地。所有特色小鎮建成3A級以上景區,旅游特色小鎮按5A級景區標準建設。
要科學做好頂層設計。圍繞“創意、創業、投資”一體策劃,首批計劃用3年時間,集中打造20個左右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兼具旅游與社區功能、宜居宜業宜創新的秦嶺特色小鎮,助推全市經濟轉型升級。結合現有城鎮產業基礎和資源,初步梳理出5大類28個秦嶺特色小鎮。主導產業類:紅酒溫情小鎮、商藥小鎮、紫綠小鎮、釩業小鎮、石頭小鎮;休閑度假類:光影小鎮、美食小鎮、健康小鎮、水療小鎮、騎行小鎮、飛行小鎮、旅游小鎮、驢友小鎮;特色農業類:鮮花小鎮、核桃小鎮、泉茗小鎮、櫻桃小鎮、光伏農業(香菇)小鎮、板栗小鎮、豆腐小鎮;特色文化類:禪修小鎮、文創小鎮、商鞅古鎮、戲劇小鎮、紅色小鎮;其他類:創業村、網淘村、生物谷。
要堅持四項建設原則。堅持政府主導原則,市級政府主要負責全市特色小鎮建設的概念性規劃編制,區縣政府負責編制具體的詳規,確保特色小鎮可落地;堅持企業主體原則,改變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傳統模式,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每個特色小鎮都要引入一家有實力的企業,也可由各區縣政府組建公司作為投資建設主體;堅持群眾參與原則,創新當地群眾與開發企業的利益鏈接機制,發揮好當地群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堅持市場運作原則,賦予各特色小鎮獨立運作的空間,由投資企業按照規劃實施建設。
要推行三項管理機制。實行“申辦制”,即秦嶺特色小鎮由各區縣自行申辦,每個區縣可申辦2個,最多不超過3個,優先選擇靠近城區、靠近景區的小鎮;每三年為一個建設周期,嚴進嚴出,指標可調劑使用,全市按20個總量控制。實行“獎勵制”,鼓勵管理體制創新,對申辦成功的特色小鎮,市政府在用地指標、項目計劃和資金安排上優先給予支持;市政府每年拿出1000萬元,對前三名進行以獎代補。實行“摘帽制”,市上每年組織一次考核評比,對未完成規劃目標任務的予以“摘帽”,不搞區域平衡,確保秦嶺特色小鎮建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