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眾志成城,確保2020年實現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脫貧攻堅目標,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面對新的歷史起點和攻堅任務,聚全市之力深化“雙包雙促”精準扶貧,在5年之內打贏扶貧攻堅決勝戰役,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時不我待。
商洛是紅色革命老區,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上世紀80年代以后,歷屆地委、行署,市委、市政府堅持以扶貧開發統攬農村工作全局,堅持解放思想、創新思路,點上示范、面上推廣,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先后創造出了小額信貸扶貧到戶、整村推進連片開發、“兩項制度”有效銜接等行之有效的扶貧開發經驗,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總結提煉為“扶貧到戶的商洛模式”,為秦巴山區乃至廣大貧困地區加快脫貧步伐作出了重大貢獻。
2014年3月,我市啟動實施了以“部門包村、干部包戶,促村域經濟發展、貧困戶脫貧,促干部作風轉變、能力提升”為主要內容的“雙包雙促”精準扶貧行動,按照“產業第一、能力至上”的思路,突出政策、產業、技能、信心、信息扶貧五個重點,市、縣區、鎮辦三級986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包扶924個貧困村,3.21萬名干部職工結對包扶7.28萬戶貧困戶,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變“輸血”為“造血”,變粗放為精細,因戶制宜、瞄準病灶,重點解決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問題。
實踐證明,“雙包雙促”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有效載體,它把握了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管理、精準考核四個關鍵,突出了政策、產業、技能、信心、信息扶貧五項重點,建立了領導帶頭、資源整合、典型帶動、雙向承諾、黨建引領、工作激勵六大機制,創造了金融支持破解資金難題、集中土地發展現代農業、“五位一體”避災移民搬遷、整村推進打造美麗鄉村、依托旅游抱團發展、園區承載促進創業就業、協會引領拓寬營銷渠道七種扶貧路徑。省委書記趙正永作出批示:“扶貧工作就應以此為示范,精準到戶扶貧。”
實施“雙包雙促”精準扶貧行動,對黨委、政府而言,是認真貫徹中省部署、創新體制搞活機制的攻堅道路;對黨員干部而言,是緊密圍繞中心工作、用情用智傾心傾力的幫扶道路;對貧困群眾而言,是牢牢抓住政策機遇、主動發展穩定增收的脫貧道路。面對國家扶貧開發政策的一再調整,面對全市農村不斷變化的發展形勢,市委、市政府決策層始終堅持與上級部署要求同頻共振,始終堅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始終堅持構建最廣大的扶貧統一戰線,始終堅持突出最實際的扶貧攻堅效果,始終堅持共同富裕這一根本目標,從而在商洛這塊全國少有、全省唯一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創造了消除貧困的驚人業績,也為其他地區反貧困事業提供了與時俱進的新鮮經驗。
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經過多輪扶貧開發之后,我市剩余貧困人口絕大多數分布在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滯后、社會發育很低的高寒偏遠山區,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缺信息,因災致貧、因病致貧、因殘致貧,貧困問題呈現出區域性、綜合性、復雜性的特征。在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下,貧困群眾增收空間縮小、減貧難度遞增、資源約束增大,鞏固扶貧攻堅成果日益艱難,如期完成消除貧困任務十分艱巨。
在新常態新起點上推動扶貧開發,經濟發展對減貧邊際效應逐年遞減,同樣的投入和方法難以取得與過去相同的產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要從總體上、總量上實現小康,更重要的是讓農民群眾和貧困鄉村盡快趕上來,讓小康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要認真謀劃扶貧攻堅拔寨的思路舉措,著力創新“雙包雙促”精準扶貧的模式路徑,加快實現扶貧政策、扶貧項目、扶貧資金與扶貧對象的無縫對接,通過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社會保障兜底,分別讓一批貧困群眾實現精準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