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熱心讀者座談會發言摘登
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記者 李 亮 馬澤平 整理)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繪畫著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云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2014年年末,《商洛日報》熱心讀者座談會舉行。多年來關注《商洛日報》的熱心讀者坐在一起,暢所欲言,挑“毛病”,敘發展,可以說這既是一次深情的相聚,又是一次實現新跨越的起點。感謝一路有你,我們珍惜你衷情的關注,我們也感謝你的誠摯之心,期盼之語。如今,《商洛日報》已經復刊25年,未來它還要實現新的跨越和發展。但永遠不變的是,它骨子里刻著的那個夢,它要成為令你滿意的報紙,令全市人民滿意的報紙!
報紙要充滿“三氣”
吳傳國(市紀委):說實在的,幾十年來,生活中、工作中第一件大事,就是看報,尤其是看《商洛日報》,因為《商洛日報》上的內容反映著本地的政策信息、工作信息、生活信息,傳播著本地的精神文明,引導著本地的主旋律。雖然是讀者,我也深知在如今媒體發展的多元化時代,辦好《商洛日報》太難。在此,我希望《商洛日報》能夠成為一份充滿“三氣”(揚正氣、接地氣、有靈氣)的報紙。
一是在政治上要弘揚正氣。要堅持弘揚正能量,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多選擇一些利于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題材。二是在特色上要接地氣。應反映群眾關注的事情或者與群眾密切相關的事。可以多寫普通群眾身邊的事、身邊的人、身邊的景物、身邊的山水。三是在風格上要創靈氣。要參考一些晚報的辦報風格,語言上要有“靈氣”,不能有太多的專業術語,要成為讓老太太都能看懂的報紙。
如果說閑余的生活可以是一杯茶、一張報,那么商洛人手中的報紙就應該是《商洛日報》。作為商洛人,我希望《商洛日報》能永遠伴隨我的生活。
做好“商洛文化火車頭”
熊世峰(香菊藥業集團):我第一次看《商洛日報》是在1994年,那年我剛參加工作。因為它是我們商洛人自己的報紙,我一直很關注它,從每周三期到每周五期再到增加特刊,從黑白印刷到套紅印刷再到彩色印刷,《商洛日報》20多年來變化的不僅是形式,更是內容。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它的變化,我覺得是:稿件越來越豐,編排越來越精,設計越來越新!
我提一些不太成熟的建議:第一,從一個讀者的角度,我覺得《商洛日報》應減少各單位的宣傳欄目。最好每期安排一個單位,也可以交叉進行。把報紙的有限資源讓給互動性欄目,如“知識競賽”“有求必應”“讀者來信”等,以增加讀者的參與度和認同感。總之,要形式多樣,要有新鮮感,這樣才能吸引讀者。第二,我認為《商洛日報》在語言運用和詞語選擇方面,應該做到通俗易懂,盡量少用或不用方言土語。第三,從商洛文化發展的角度,我覺得《商洛日報》作為商洛的黨報,不僅要起到商洛輿論導向、文化導向的作用,更要起到“商洛文化火車頭”的作用。也就是說:既要自己跑得快,也要帶著“機關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鄉鎮文化”等一起跑。我建議由《商洛日報》牽頭發起一個組織或建立一個平臺,來指導上述文化相互交流、彼此學習,共創商洛文化大繁榮。同時建議開辟或發布一些公益性的欄目和信息,如“就業有位來”,以方便民眾生活,擴充讀者群體。
報紙要出精品
張溢(市紀委):一轉眼,《商洛日報》復刊已經25年了。真心感謝《商洛日報》25年來帶給讀者的心靈慰藉和教育引導。如今,她要華麗轉身,我像呵護自己的親人一樣抑制不住想說幾句心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