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商洛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張永平)近年來,面對貧困人口占全國貧困人口1%、尾礦庫占全國1%的市情實際,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富民強市為主題,以發展循環經濟為主線,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商洛實際的循環發展路子,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和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12年我市成為國家第一批共伴生礦產及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2013年成為陜西首個循環經濟試點市、國家首批循環經濟示范創建市。
循環經濟示范市創建初見成效
規劃體系基本健全。將循環經濟納入“十二五”規劃,編制實施了商洛市循環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區產業建設規劃、現代材料工業基地建設規劃、尾礦綜合利用基地建設規劃、商洛市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地區實施方案等,構筑了完整的循環經濟發展體系,引領循環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保障機制基本形成。出臺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加快服務業循環發展、推進現代材料產業循環發展等決定或意見,設立了市縣區尾礦資源綜合利用中心,成立了市縣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及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認定委員會,制定了循環經濟示范工業園區、示范企業、示范社區、示范村創建標準,以及資源綜合利用認定辦法等。
研發體系初步建立。成立了商洛市材料科學工程研究院,基本建成了鉬、釩、氟、鋅、水泥、新能源、尾礦技術研發及礦山設計等7個研發中心,新能源研發中心已擴展為綜合性能源研發平臺,增設了電子商務及物聯網研發中心,組建了陜西省黃姜皂素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中國尾礦技術商洛研發中心、陜西省尾礦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新能源產業協會等,啟動了技術研發和咨詢服務工作。
發展載體持續強化。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提高工業園區項目引進質量的意見》,不斷提高工業園區循環發展水平,商丹園區已建成省級循環工業園區,建成10個省級重點工業集中區,阿童木智能機器人項目入駐商丹園區并投產,填補了商洛智能裝備生產的空白。全市入園規模以上企業289戶,產值過億元企業達到100戶,園區實現工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74%以上,園區承載能力凸顯。
循環體系初具雛形。初步建成了光伏全產業鏈、鋅冶煉及綜合利用、釩鉬系列開發、礦鋼一體化、皂素回收、尾礦綜合利用等40個循環重點項目,形成了產業延伸、綜合利用的循環工業發展格局;建成了核桃深加工、肉雞等20多個循環農業重點項目及桃花谷等一批生態農業示范園,形成了以農、果、茶、畜、沼、菜、加、游為鏈接的循環農業體系;建成了金絲峽等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0大旅游景區、3條精品線路,打造了一批美麗鄉村,建設了物流、農產品交易中心等一批服務企業,以生態旅游、現代物流、商貿服務、特色文化為主的循環型服務業體系日臻完善。
循環社會良好起步。7縣區垃圾污水處理廠建成運營,鎮級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啟動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序推進,基礎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商南天河泥漿、陜西富興等10多家資源綜合回收利用重點企業建成,主要再生資源回收率達到85%以上,循環消費體系初步形成;全市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10%,地熱利用面積達183萬m2,市區人均綠化面積達12.3m2,生態人居體系不斷完善;資源產出率、能源產出率低于全省水平,節能減排指標控制在省上計劃以內,全年二級以上的天數達到351天,丹江、洛河等6條河流19個斷面水質100%符合功能區規劃標準,重點流域治理不斷加強,生態環境有效改善,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推進。
循環經濟影響力不斷提升。我市循環發展的思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省委將其作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成果在全省推廣,將我市循環發展思路上升為省上指導陜南區域發展的長遠戰略。循環經濟發展和尾礦資源綜合利用工作中創造的“十個一”工作亮點,形成的“一核心二支撐三聯動”的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商洛模式”以及循環經濟發展成效,得到了國家發改委、國土部、中國地質科學院等部門單位、相關專家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