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報評論員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在湖南省調研時強調,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自此,我國扶貧開發工作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科學扶貧、精準扶貧成為舉國上下的一致共識。鎮安縣“柴達木”地區干部群眾先行先試,勇于創新,在實施精準扶貧方面作了大量有益探索,也為其他地區有效消除貧困提供了有益借鑒。
長期以來,扶貧開發存在貧困人口底數不清、情況不明,針對性不強,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等問題。基層缺少發言權、扶貧項目不“解渴”、扶貧力量“撒胡椒面”,是基層干部群眾對當前扶貧工作“欠精準”的普遍反映。他們迫切希望創新當前扶貧方式,讓扶貧“供給”把準基層需求的“脈搏”,盡早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目前,農村貧困人口是根據全國7.4萬戶住戶調查得出的抽樣調查數據推算出來的,對于研究貧困人口規模、分析貧困發展趨勢比較科學,但具體扶貧工作中還要弄清楚“誰是貧困人口”“致貧原因何在”“如何針對性幫扶”等問題。
準確識別貧困人口是精準扶貧的前提。目前各地確定貧困人口的實際做法,多是政府機構根據扶貧資金規模和縣域統計數據,測算確定具體村莊貧困農戶的數量,再由該村遴選出貧困戶。一些地方已經開展了為貧困戶建檔立卡工作,通過發揚基層民主,透明程序,保證了貧困戶認定的相對公平公開。而在此前,很多扶貧項目更多是在“扶農”,而不是“扶貧”。
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后,就要制定針對性措施進行幫扶。過去不少扶貧項目粗放漫灌,針對性不強,要提高減貧效益,資金就要瞄準扶貧對象,精準滴灌。扶貧制度設計應在普惠基礎上推出更多專門針對貧困人口的特惠政策,做到長短規劃結合,增收和能力培養結合,輸血和造血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扶到真貧,減貧才有成效。
扶貧開發工作在更好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也要發揮市場的作用。整村推進、勞動力培訓轉移、產業化扶貧等扶貧項目,受益多的主要是貧困社區中的中高收入戶,只有較少比例貧困農戶從中受益,受益也相對較少。市場經濟條件下,很多扶貧項目存在擠出效應,貧困人口發展底子薄、能力差,光靠市場機制難以受益。政府需要用好“有形之手”,改變“扶貧資金跟著產業走”的狀況,實現扶貧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產業走。通過實施有針對性的扶貧,利用市場機制提高實施效率。
扶貧問題不僅關涉扶貧領域,解決需要有一攬子方案,系統性地進行制度設計和改革創新。自上而下、上下結合、按需供給的精準扶貧,無疑是最終解決貧困問題的最佳模式。鎮安縣“柴達木”地區在精準扶貧方面的初步嘗試,很值得其他地方深入研究、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