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評論員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中宣部、國家發改委發起的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已在全國正式啟動。這對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凝聚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強大力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物質文明日益豐富,各種形式的享樂主義、奢靡之風也隨之日漸蔓延。心態上的浮躁,作風上的浮華,車輪上的腐敗,舌尖上的浪費,極大地腐蝕著人們的心靈,惡化著社會風氣。若任之泛濫,將會對整個社會形成極大的危害。
古人有云:“凡不能儉于己者,必妄取于人。”“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所以,許多賢明之士都對厲行節儉有過精辟的論述。《周書·韋孝寬傳》有言:“儉為德之恭,侈為惡之大。”諸葛亮《誡子書》的核心內容便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司馬光《訓儉示康》中明確說:“有德者皆由儉來。”并斷言:對于個人家國,都是“以儉立名,以侈自敗。”蘇軾的《東坡志林·記三養》中,寫了一段自律,十分具體地從細節抓起:“東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有召我者,預以此先之,主人不從而過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三養之道,簡明樸素,利己利人,利國利民,何樂而不為!節儉養德,人人行動,就是要從每一個人做起、從每個家庭做起,從每一個細節做起,才能讓節儉節約蔚然成風。
自中央出臺《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作出部署以來,到下發《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抓鐵有痕的努力,步步為營的籬笆,使鋪張浪費得到有效遏制,也使黨風、政風為之一清,可謂深得民心、利見長遠。但要使厲行節約成為人們的習慣思維和常態理念,還必須做到持之以恒,長抓不懈。以鍥而不舍、馳而不息的精神抓下去,就能在點點滴滴的變化中、在實實在在的成效中,聚合崇儉抑奢的正能量,營造風清氣正的好環境,使節約的理念真正轉化為人們的習慣思維和日常行為,成為全社會的良好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