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銀川11月18日電 (記者 李佩珊)“以前冬春季很少開窗,現在每天都能曬到通透的陽光,清晨到典農河散步,河水清澈見底,草木清香沁人心脾。”家住寧夏銀川市金鳳區的市民張欣近日發出的感慨,正是銀川市“十四五”生態蝶變的生動注腳。
市民在銀川市海寶公園內與紅嘴鷗互動。 中新網記者 楊迪 攝“十四五”以來,銀川堅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超常力度推進污染防治攻堅,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成為城市標配。
據悉,銀川持續加強水生態治理,實施濱河水系截污凈化濕地擴整連通、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等重點工程,完成5座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17座污水處理廠全部達到一級A及以上排放標準,城市黑臭水體保持動態清零。憑借扎實成效,銀川入選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驗收城市。同時,銀川都市圈城鄉西線供水工程建成投用,讓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標率達到100%,清水入家的甘甜讓市民倍感安心。
大氣污染治理同樣成效顯著。五年來,銀川累計投入87.6億元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和清潔取暖改造,拆除111臺燃煤鍋爐,讓11.7萬戶家庭告別“煙熏火燎”。通過源頭管控、精準治污,銀川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今年截至10月31日,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58天,PM2.5濃度同比下降15.1%。如今,朋友圈里曬藍天、曬晚霞,已成銀川市民最愜意的日常。
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棲息地,銀川“十四五”期間持續加大濕地保護力度,鳥類“朋友圈”不斷擴容,現有鳥類超過240種,蒼鷺、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從“稀客”變“常客”。
生態改善的紅利更從城市延伸至鄉村。銀川市許多鄉村都建起了污水處理設施,垃圾分類點整潔規范,休閑步道沿著村邊池塘延伸。目前,銀川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79.4%,位列寧夏第一。
與此同時,作為“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試點,銀川市已打造151個涵蓋“無廢醫院”“無廢鄉村”等場景的“無廢細胞”,危險廢物處置率、受污染耕地和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靈武再生資源循環經濟示范區更成為西北地區首個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
從典農河的波光粼粼到黃河岸邊的飛鳥翔集,從城市的藍天凈土到鄉村的清新空氣,銀川市的生態蝶變觸手可及,走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得益彰的新路。銀川市民也親歷著從“盼藍天”到“享藍天”、從“避污水”到“戲清水”的轉變,收獲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