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三亞11月7日電 (孔令佑 郭超凱)2025“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部長會議11月6日至7日在海南三亞舉行。來自36個國家的應急管理部門、11個國際組織有關負責人和代表,圍繞“命運與共、建立快速高效的應急救援機制”主題展開務實交流。
當今,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極端天氣增多增強趨勢明顯,災害風險已上升為各國共同面臨的挑戰,加強防治與應急管理國際合作已成為題中應有之義。
2023年11月,由中國發起建立的“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機制(以下簡稱“合作機制”)正式落地。
中國應急管理部部長王祥喜6日表示,自合作機制正式成立以來,中方積極發揮主導作用,推動建成合作機制組織架構,落地14項合作舉措,通過實施千人培訓計劃強化技能提升,立足救援實戰錘煉應急救援能力,聚焦科普宣傳普及知識培育文化,持續深化多雙邊交流互鑒并取得積極成效。
機制的生命力在于實踐。今年3月,緬甸發生7.9級強震。中國救援力量馳援災區,打通生命通道。緬甸社會福利與救濟安置部聯合部長梭溫6日向所有伸出援手的國家,特別向中國致以衷心感謝。他表示,各方的慷慨援助真切體現了睦鄰友好精神和合作機制的共同愿景。
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生存性挑戰,馬爾代夫國家災害管理局局長希?!すV赋?,災害防范和氣候適應是關乎本國存亡的必然之舉。他肯定中國在區域預警網絡、應急協調和技術共享方面的領導作用,并表示通過攜手合作,小島嶼發展中國家以及區域伙伴可共建更加安全、更具韌性的未來。
目前,多國正結合自身國情建設災害管理體系:白俄羅斯注重科技發展與人才培養,并系統普及減災知識;吉爾吉斯斯坦推廣脆弱性評估數字工具;科摩羅則著力構建蜂窩式警報發布系統以實現信息精準發布……正如吉爾吉斯斯坦緊急情況部部長博別克·阿日克耶夫所言,合作機制有助于推動自然災害防治實現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預防、從后果處置向風險管控的轉變。
圍繞未來合作方向,阿日克耶夫主張進一步強化該機制作為全球合作網絡的核心功能,聚焦災害預防、氣候適應與民生安全保障。老撾勞動與社會福利部部長坡賽·賽雅頌則呼吁加強伙伴關系,加大韌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尼加拉瓜國家預防、減輕、應對災害委員會聯合主任肖奇爾特·科爾特斯表示,合作機制提供分享科學技術知識以及預警資源的平臺,“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在全球強化防災減災能力的背景下,合作機制的價值進一步凸顯。本次會議期間,合作機制實現擴容,7國以成員身份、2個國際組織以合作伙伴身份加入。目前已有34個國家、3個國際組織成為合作機制成員或合作伙伴,合作成果惠及五大洲80多個國家。
中國應急管理部國際合作和救援司司長來紅州表示,在合作框架下,具體項目正在逐步細化。未來中國將聚焦應急技能提升、救援實戰、科普宣傳和交流互鑒四個方向,與合作機制的成員、合作伙伴加強協作,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