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陳惟杉
發于2025.11.3總第1210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一臺人形機器人的價格,已接近一部手機。
10月23日,松延動力研發的全球首款萬元以內高性能人形機器人“小布米(Bumi)”開啟預售。這款人形機器人身高約 94cm,體重約 12kg,體形和3歲小孩相近,售價9998元,比iPhone 17 Pro Max手機還便宜1元。
2025年被定義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很難統計中國企業已經生產了多少人形機器人,機器人種類正變得令人眼花繚亂。同時,越來越接近消費品的價格,為人形機器人探索出更多應用場景。
搬運箱子——這是2024年8月優必選人形機器人Walker S Lite在極氪工廠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搬動一個箱子,這個動作對人來說近乎本能,但想讓人形機器人自主搬動箱子并不容易。最初,那臺1.35米高的Walker S Lite動作還極為緩慢,效率只有工人的20%。3個月后,下一代人形機器人的搬運速度提升了25%。2025年,更多人形機器人廠商與制造業“大廠”開始發布機器人在工廠從事搬運工作的視頻。
一夜之間,人形機器人似乎從“大玩具”變為可以進廠打工的勞動力。今年9月底,科技部部長陰和俊在列舉人形機器人落地應用場景時,第一個便提到汽車制造,足見企業對于人形機器人“進廠”打工的期待。
在人形機器人廠商與制造業“大廠”的雙向助推下,人形機器人正批量進廠,但距取代工人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機器人“打工潮”
2025年第三季度,人形機器人行業進入了產品爆發期。據人形機器人場景應用聯盟不完全統計,本季度全球共有超過44款人形機器人整機新品發布,平均每兩天就有一款新機型面世。
除了一些仍在融資的初創企業,越來越多“大廠”跨界進入人形機器人賽道。2025年3月,美團成立了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推出了人形機器人樣機,能聽懂語言指令、完成跳舞等動作;騰訊早已推出五代人形機器人。
互聯網“大廠”之外,以車企為代表的制造業“大廠”也頗為積極,小鵬發布了Iron,理想也稱未來制造人形機器人是必然。新能源汽車與人形機器人看似毫不相關,但是一些底層技術相通,比如人形機器人自主移動,需要智能駕駛的軟硬件技術。兩者進而可以共享供應鏈,而車企在激光雷達、電池等人形機器人必備的零部件上具備供應鏈優勢。
廣汽集團機器人研發團隊負責人張愛民承認,特斯拉的影響不容忽視。2022年9月,特斯拉發布Optimus(擎天柱)機器人,那是一臺沒有外殼的原型機,但是視頻展示了擎天柱在辦公室搬箱子、澆花,以及在特斯拉工廠抓取和放置汽車零部件。也正是那一年,廣汽集團進入人形機器人賽道。
“大廠”入局,人形機器人“量產”,問題是:這些量產的機器人賣給了誰?
“國內一些號稱出貨量較大的人形機器人廠商,出售的機器人多用于表演、教育或科研,這些人形機器人還不能解決行業痛點。”張愛民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一些人形機器人企業還在秀技術、拿融資的循環中,“我們希望著眼于行業需求”。
科研教育、表演娛樂以及導覽等商業互動,依然是當前為人形機器人買單的主要場景。相比之下,“大廠”被認為在尋找新的應用場景方面具備優勢。
對于各種人形機器人展示酷炫動作的視頻,一位負責人工智能領域招商引資的地方政府人士有些不以為然:“這更多在展現‘小腦’,也就是運動協調能力。我們一直在密切關注‘大廠’的進展,他們一定不只是讓機器人表演‘翻跟頭’,而是與產業結合。如果能找到商業場景,行業可能在未來一兩年洗牌,就像新能源汽車行業從初期幾十、上百個品牌迅速變為十幾個主流品牌一樣。”
在當前人形機器人的熱潮中,包括“大廠”在內的新入局者正將焦點轉向應用場景。已有專門公司為人形機器人本體公司進行走路、跳舞等運動控制模型訓練,一臺未經調試的人形機器人,最快一周就能“學會”走路。工業場景正成為業內瞄準的重要目標。
眾多廠商都在發布人形機器人“進廠”的消息:銀河通用和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企業天奇股份設立合資公司,在和奔馳、極氪合作落地機器人進廠;2024年7月以來,優必選人形機器人Walker S系列已經進入富士康深圳和鄭州工廠、比亞迪長沙工廠、極氪寧波工廠、東風柳汽柳州工廠、北汽北京工廠、一汽奧迪長春工廠、一汽-大眾青島工廠等場地實訓。
相比于“進家”,“進廠”對于人形機器人的要求更低。金鋼科技創始人梁正將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簡單地動”“動得更好”以及“和人交互”。
“目前機器人走路像是‘震樓神器’,還無法像人一樣‘輕手輕腳’,如果想要讓人形機器人與人共處一個空間,進行復雜交互,它的動作需要更加輕柔。但是如果只是將人形機器人作為勞動生產力工具,一些細節無須糾結,比如即使工廠中電鉆聲音刺耳,我們仍會使用它。”梁正認為,人形機器人“進廠”,六七成的問題在于模型如何迭代,對于人形機器人本體的要求相對有限。
人形機器人看似已經為“進廠”做好準備,不過這一過程并不輕松。
從搬箱子開始
優必選2012年成立,主營收入長期來自教育板塊而非機器人業務。但是今年以來,優必選研究院院長助理秦文龍和團隊一直忙于各種工業場景交付,優必選也自稱是全球進入最多工廠實訓的人形機器人公司。
如果列出一份接納人形機器人的工廠名單,不難發現車企之積極。整車廠可以說是極致生產效率的代名詞。國內整車廠下線一輛汽車的節奏以秒為單位,車企往往成立專門的部門引進設備,改造產線。“當傳統的工業機器人無法進一步提高生產線柔性與自動化程度時,他們將目光轉向人形機器人。”秦文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去年,優必選的人形機器人開始進廠,實訓場景以搬運、分揀、質檢為主。人形機器人實訓就像人到工作崗位實習,但是它需要更長時間準備。
工廠期待人形機器人可以像人一樣,具備通用性,經過簡單學習就能適應不同工作崗位。但當前人形機器人的“大腦”,也就是模型,尚不具備成熟的“舉一反三”泛化能力,它可能會疊襯衫,卻不會疊羽絨服。用秦文龍的話來說,“人形機器人還很難做到‘開箱即用’,需要針對具體應用場景開發算法”。
人形機器人正在逐個“攻克”工業場景,而搬運可能是最先被突破的場景。
2024年8月,身高只有1.3米的Walker S Lite在極氪工廠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搬運料箱。在工廠,搬運場景充斥著AGV(智能搬運機器人)、自動貨架等自動化設備,但是物料在這些設備之間轉移,很多時候仍然需要人力,比如紡織廠里有上下紗環節,就是把紗桶放到機器里,看似簡單,但還是要靠工人不斷彎腰取紗、放紗。
優必選在極氪工廠第一次部署,經歷了比較長的準備時間,因為需要采集大量數據。需要哪些數據?多少數據?實訓之前都是未知數。
而數據是一切的基礎。在極氪工廠,多是黑色、尺寸較小的料箱,但是在比亞迪工廠,料箱的種類、顏色與尺寸發生變化,甚至現場光線的變化等都會影響機器人的感知。
“如果現場收集的數據訓練出的模型泛化性不足,還會在仿真平臺按照1:10,甚至1:100的比例擴充數據量,甚至會搭建出還原工廠環境的模擬空間,調試算法。目的就是提高人形機器人操作的成功率,當成功率達到一定水平,才會將其部署到現場開展實訓。”秦文龍告訴記者。
即便如此,一些corner case(邊角案例)只有在實訓中才會被發現。即使人形機器人已經“見過”不同大小、重量、顏色的料箱,機器人實訓時仍然無法識別一些料箱,因為料箱內部被分為長方形的小格子,用于放置物料,影響機器人準確感知。“這是一個不進入工廠一線就不會發現的corner case,而數據量多寡直接影響人形機器人的泛化能力。”秦文龍表示。
相比于搬運,分揀的難度更大。因為物料的差異性較大,人形機器人首先需要識別,其次才能抓起相應物料。基于通用模型的人形機器人可以抓起瓶子、水果,表現出一定的泛化能力,但很難抓起整車廠中大量的鈑金件、塑料件,因為此前沒有“見過”它們。
積累足夠多的數據,才能優化模型和硬件,從而提升工作效率,這是現階段人形機器人進廠實訓最重要的目的。
去年8月首次部署Walker S Lite,3個月后部署身高達到1.7米的Walker S1,移動能力、操作能力比S Lite版本高出一個數量級,搬運效率顯著提升。秦文龍告訴記者,今年7月發布的Walker S2在搬運場景所表現出的各種能力,如成功率、速率等,相比S Lite版本已經有50%—100%程度的提升,整體效率大概是最初版本的兩倍。
不過,目前人形機器人與人的效率仍有巨大差距。秦文龍愈發意識到人體的自由度之高,比如人在做一個動作時會將腰部的自由度充分發揮,以提高效率,Walker S2也加入了彎腰、轉腰等腰部自由度的功能。波士頓動力的Atlas在這方面進展較快,通過上下半身聯動,結合腰部旋轉的自由度,完成從地上抓取物料、分揀、搬運等一系列任務,其效率已經接近人類的50%。
盡管如此,人形機器人當前在工廠中能做到的事情還相當有限。包括優必選在內,當前“進廠”的人形機器人局限在搬運、分揀等場景。秦文龍坦言,機器人在這些場景的工作表現不會影響產線效率。
作秀還是先驅?
相比于工廠需要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其實更加需要工廠。
2024年底,廣汽集團發布第三代人形機器人GoMate,曾計劃在整車廠生產線開展示范應用,如今計劃被擱置。
張愛民最初也希望人形機器人進廠,但他發現整車廠可能并非人形機器人的理想試驗場。“已經‘進廠’的人形機器人更多在展示,而非真正參與到生產線。人形機器人倒水,十次成功九次,已經非常優秀,但九成成功率達不到生產線要求,生產線對于失效率的要求可能低至萬分之一。”
而且,在傳統工業機器人已經成為工廠主角的情況下,留給人形機器人的空間也不多。“工業機器人就是機械臂,簡化后操作誤差更小,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人形機器人無法與之相比。”張愛民認為。
在工廠,“721”是個通行法則,產線70%的工作由工業機器人完成,20%的工作由專機完成,只有10%的工作還需要人。在張愛民看來,人形機器人進廠的目標是取代當前仍然由人負責的工作。
在整車廠,這10%的工作集中在總裝環節。整車廠共有四類工序——沖壓、焊接、涂裝、總裝。在總裝環節則需要將車身與底盤結合,安裝座椅、車門等零部件。人們對人形機器人在總裝環節的期待很高,但現實是人形機器人只能勝任搬運、分揀、質檢等外圍工作。比如貼車標,人形機器人的成功率還難以達到車企要求。
一些在人看來能夠輕松完成的工作,對于機器人而言,都是單獨的課題。比如汽車總裝時的線束裝配,屬于機器人柔性體操作。梁正向記者解釋,將線束插入連接器,首先要用視覺識別線束與連接器,而在判斷線束是否與連接器對準時,很多時候依靠觸覺感知力,比如在沒有對準時會感受到阻力。當前人形機器人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秦文龍直言:“業內對于人形機器人會優先進入哪些工業場景已有共識,現階段人形機器人已經可以勝任搬運、分揀、質檢工作,但是一些精細操作,比如裝配可能還要等待兩三年時間。”
如果人形機器人無法取代人,工廠是否需要它?梁正認為,2023年還有不少人形機器人廠商以“進廠”為目標,2025年反而對“進廠”更加冷靜。“車企積極擁抱人形機器人,更多在擔心落伍。”
用機器人取代人,讓一系列傳統操作工序更加自動化,這可能是人們最直接的期待。但是秦文龍認為,人形機器人“進廠”更大的價值在于可能變革生產模式。當前汽車行業已經在用島式產線取代流水線,滿足客戶對于汽車的個性化需求。人形機器人最終的方向,是高效進行個性化大規模生產。
當前人形機器人在硬件與軟件層面都沒有做好準備,不過這一天也不會太遙遠。
突破近在眼前?
隨著人形機器人開始在工廠等場景落地,競爭的焦點正在轉向上半身。人形機器人需要比現在更“像”人,雙臂和手的協同作業能力對于應用更加重要。
“我們希望人形機器人具備通用性,完成不同的任務,但為什么人形機器人還無法像人一樣抓取物品?”源升智能創始人楊思成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因為還沒有做好第一步,人形機器人普遍使用夾爪,能力上限有限,只有使用與人手自由度更接近的靈巧手,才能獲得更多機器人與環境交互的數據,而只有數據足夠豐富,才能支持具身智能模型進一步突破,從而幫助硬件進一步迭代,形成閉環。
在這一輪的人形機器人熱潮中,從參加長跑比賽,到完成復雜的空翻動作,廠商更多在展示“下半身”的能力。它們的雙手依然笨拙,這是問題的關鍵。
比如,人形機器人的手只有具備觸覺感知能力,才能變得靈巧。冬天時,人在室外雙手可能被凍僵,皮膚的觸覺感知能力下降,再去抓握手機、杯子可能都難以拿穩。而現在,人形機器人根本不具備這樣的觸覺。
但是楊思成比較樂觀,一旦在硬件層面取得突破,機器人靈巧操作能力的進步會很快。“就像10年前,想要讓足式機器人在不吊繩索的情況下‘走起來’非常難,如今人形機器人已經可以長跑。”
特斯拉此前已經公布了與人手極為相近的靈巧手,不過業內評估其成本與工程復雜度都比較高,近期也有其研發進度不及預期,導致第三代Optimus延后發布的消息。從現有的技術條件來看,靈巧手占機器人的成本一半以上,國內一些廠商的人形機器人售價不足10萬元,這樣的價格當前買不到一雙好用的靈巧手。
人形機器人想要在工廠立足還面臨降本挑戰。東吳證券研報指出,在汽車工廠的場景中,人形機器人放量初期1臺成本平均為40萬元左右,3臺人形機器人才能替代一個人類工位,回本周期長達7年。而若單臺成本下降至12萬元左右,1臺就能替代一個工位,回本周期可大幅縮短至0.7年,人形機器人的經濟性才能凸顯。這與馬斯克將人形機器人的成本降至2萬美元的目標基本相當。
作為人形機器人解決方案供應商,華安百唐相關負責人對《中國新聞周刊》坦言:“一名工人在三、四線城市每年的成本能達到七八萬元,人形機器人能不能與人的成本比拼?這其實對于整個行業的挑戰還比較大,目前還沒有達標。”
根據他的介紹,在工業場景中,華安百唐正在重點突破鋼筋分揀場景,這普遍存在于鋼鐵回收二次加工產業。很多廢鋼來自建筑垃圾,需要將其與木頭、石塊等分離,再進行預分揀,匹配不同的切割刀具。目前由工人在履帶兩側進行分揀,而履帶運轉的噪聲非常大,工人甚至需要佩戴耳機。“在與企業交流并參觀產線后,廢鋼分揀是大家公認的痛點。”其實,一些像廢鋼分揀這樣工作環境比較惡劣的崗位,還有一些勞動強度較大的傳統制造業,本就面臨“招工難”,以及隨之而來的用工成本上升的壓力,企業都在期待人形機器人盡快取代人。
還有一些行業,越來越不受年輕人歡迎。例如,年輕人普遍不愿意進入紡織行業,棉紡織工人平均年齡偏高,一些地方甚至達到45歲,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其勞動強度較高。比如將斷掉的紗線重新接上,俗稱“接線頭”,這是紡織工廠工人一項常見的工作,為了縮短接線速度,工人不僅需要反復練習,在車間也需要跑起來去接線,一班工人可能需要在一個班次“跑”二三十公里。顯然,這樣的工作對年輕人吸引力有限。
這些場景為人形機器人提供了“舞臺”。據民生證券測算,紡織服裝人形機器人年銷量有望在2028年、2030年、2035年、2040 年分別達到6萬臺、11萬臺、26萬臺、89 萬臺。
從當前來看,人形機器人首先要做的,是填補工廠中工人的空缺。智元機器人合伙人、高級副總裁姚卯青認為,具身智能主要解決用工難題和產品一致性問題。重復枯燥的工作導致人員流動性高,招工難、留人難。機器人無情緒、不疲勞,可7×24小時穩定作業,保障質量與產能的持續性。
《中國新聞周刊》2025年第39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