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0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10日在北京表示,“十四五”時期,中國在4個國家開展6處文物古跡保護修復,49項中外聯合考古項目涉及28個國家和地區,一大批文物進出境精品展覽擦亮中國文化遺產“金色名片”,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當天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
在介紹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時,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解冰表示,圓明園石柱、豐邢叔簋等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特別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帛書——長沙子彈庫戰國帛書《五行令》《攻守占》在流失美國79年后回歸祖國,是中國依托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成果,針對國際公約無法適用的中國近代流失文物取得的成功案例。
他強調,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首次納入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相關表述,加大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中的跨部門協同力度;推動開展歷史上流失文物的溯源和流轉歷史研究,為流失文物追索夯實基礎。
他指出,中國還與27國簽署政府間防止文物非法進出境協定,聯合18個國家發布《關于保護和返還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過其他非正義、非道德方式獲取之文物的青島建議書》,擴大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同心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