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倫貝爾8月28日電 題:呼倫貝爾現代化新牧區:牧場轉型 草原煥新
中新網記者 張瑋
秋日,廣袤無垠的呼倫貝爾草原宛如鋪開一張綿延不絕的鎏金地毯,牛羊悠閑地散著步,牧民忙著打草,為牲畜準備“冬糧”。
近日,中新網記者探訪草原過牧治理示范區和畜牧業轉型先行區,看現代化新牧區如何在呼倫貝爾大草原煥發生機。
圖為阿茹貢牧場實施“家庭牧場+舍飼半舍飼”的養殖模式。 陳巴爾虎旗融媒體中心供圖家庭牧場釋放新活力
阿茹貢家庭牧場位于陳巴爾虎旗、呼倫貝爾草原腹地,牧場主塔麗婭大學畢業后返鄉創業,2018年,她接過父輩的接力棒,在生養她的草原上過上了“新牧民”的生活。
塔麗婭實施了“家庭牧場+舍飼半舍飼”的養殖模式,引入現代化養殖技術和高效管理策略,實現了肉羊的快速生長、高肉質產出以及短周期出欄。
“夏天我們的牛羊就在草原上自由進食,冬天和休牧期就進行舍飼,保證它們的溫飽。”塔麗婭向記者解釋道,“我們新建了2000平方米陽光棚和300平方米的飼草攪拌庫,置辦了全套現代化養殖設備,采用棚圈養殖和全混合日糧飼料攪拌技術,大大提高飼草利用率和養殖效益。”
“今年比往年提前2個月開始接羔,接了1700多只,休牧期過后,錯峰出欄,既能降低草場壓力,收入也有保障。”塔麗婭說。
圖為禁牧期結束后,鄂溫克草原上散落著的羊群自由進食。 索米亞 攝“草源”加持以草定畜
“每年春季的禁牧休牧結束后,我們都把牛羊放上山開始游牧。這些年,山上的草長得很好,牛羊上山后也都能吃飽。希望我們的草原越來越好。”生活在鄂溫克草原上的牧民何艷玲望著眼前的草場,臉上洋溢著欣喜的笑容。
鄂溫克族自治旗是呼倫貝爾四大牧野旗之一,旗農牧和科技局局長趙志明告訴記者,當地解決草原過牧問題,其實就是解決“草源”。“全旗采購7800噸天然飼草,調配優質飼草5.86萬噸,超額保障48%;購置600套牛羊用省草器以及揉絲粉碎機,推出‘長草短喂’新模式;累計建成旗、蘇木、嘎查三級飼草儲備庫103座,推廣動物中央廚房全混合日糧(TMR);保有27.1萬畝優質人工飼草地,年產飼草10萬噸。”
在鄂溫克族自治旗,已經有8個試點嘎查完成清產核資與合作社組建,盤活資產7718萬元,惠及3138名牧民,累計分紅218.3萬元。
巴彥托海鎮巴彥托海嘎查有牧戶315戶823人。2013年,該嘎查成立畜牧業為主營業務的合作社,陸續建成標準牛舍、擠奶廳、飼草料庫等基礎設施,不斷擴大飼養規模。
嘎查書記吳洪剛介紹,2023年合作社與一家農牧業產業企業合作,當年嘎查獲得129萬元固定資產收益。“企業全年季節性臨時用工百余人,長期用工10人,每年累計為牧民增收8萬余元,同時為牧民提供寄養服務。”
鄂溫克族自治旗2025年天然草原返青監測報告顯示,依托系統性的生態保護措施,2025年全旗天然草原牧草返青率達30%—55%,且在5月25日實現全域返青。
圖為牧民在紅頭羊規模化養殖基地進行網絡直播。 陳巴爾虎旗融媒體中心供圖草原增綠牧戶增收
風光旖旎的呼倫貝爾草原面積達1.007億畝,占內蒙古天然草原總面積的12.4%。為了讓牧戶安心圈養牲畜,當地政府每年發放草原補獎資金6.32億元,進一步促進草原休養生息。
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使優良牧草種類和數量日益增多,天然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穩定在75%以上。
近年來,陳巴爾虎旗立足位于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優勢,打造本土牧業品牌。
走進陳巴爾虎旗紅頭羊規模化養殖基地,羊群正在草地上悠閑地吃草。紅頭羊已有300余年養殖史,它具有繁殖性能優良、耐寒、易牧、發病率低、產肉多等優勢,是當地牧民首選的肉用綿羊品種。
2023年,巴彥哈達蘇木建設該養殖基地,購置900只基礎母羊和50只種公羊,壯大嘎查集體經濟,帶動養殖戶良種繁育,促進牧民增收。
“今年接羔800多只,基地留了200只繁育,其余的都被牧民收走了。”巴彥哈達蘇木呼和溫都爾嘎查副書記娜拉說。
今年,陳巴爾虎旗以“我在草原有只羊”為主題,以莫爾格勒河景區夏營地牧戶飼養的草原羊為基礎,打造集體驗、品嘗、認購、互動為一體的牧文旅綜合體,并在線上線下售賣呼倫貝爾草原羊肉。
在阿爾山嘎查冬梅家,作為紅頭羊的直供直銷點,屠宰冷藏車、移動餐車、移動廚房、移動衛生間等設施一應俱全。
“我們希望通過打造莫爾格勒河畔‘紅頭羊’文化,對陳巴爾虎旗紅頭羊進行保護性繁育和區域公用品牌的創建,努力讓‘好羊肉賣出好價錢’。”冬梅信心滿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