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西夏陵申報世界遺產提名文件》)
"> 從空中鳥瞰,最能感受西夏陵與賀蘭山、戈壁地貌與荒漠植被等共同構成的雄偉壯麗景觀。
(選自《西夏陵申報世界遺產提名文件》)
當地時間7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60項世界遺產。
一
西夏陵位于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是公元11至13世紀我國西北地區西夏王朝的陵墓群,坐落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賀蘭山山脈南段東麓山前廣袤的洪積扇戈壁荒灘上。西夏陵陵區內含9座帝陵、271處陪葬墓、北端建筑遺址以及32處防洪工程遺址,與峰巒疊嶂的賀蘭山勢共同形成了雄偉壯麗的陵區景觀。陵區出土、采集可移動文物7100余件。
此次申報的西夏陵遺產區范圍為3899公頃,緩沖區為40569.5公頃,總計44468.5公頃。
二
依照世界遺產價值標準,西夏陵價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西夏陵作為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的陵墓群,在選址方位、空間布局、陵寢制度、陵墓建筑、建造技術、喪葬習俗等方面所體現的特征,充分展現了公元11至13世紀中國西北地區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之間,以寧夏平原為中心的農牧交錯地帶,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生業、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而產生的文化融匯與創新特征。這一特征符合世界遺產的價值標準第(ⅱ)條“人類價值觀的交流”價值。
同時,西夏陵作為西夏時期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存,直接為中國歷史上延續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見證作用,實證了公元11至13世紀西夏王朝在絲綢之路上的中繼樞紐地位,符合世界遺產價值標準第(ⅲ)條的“歷史見證”價值。
三
對西夏陵的正式考古工作始于1972年。1988年,西夏陵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本體保護工程以及保護管理工作相繼展開。
2011年7月,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國家文物局簽署《合作加強寧夏文化遺產工作框架協議》,明確提出西夏陵申報世界遺產目標;同年11月,西夏陵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會議召開,西夏陵申遺工作正式啟動。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西夏陵申報世界遺產文本、遺產保護管理規劃、文物保護規劃、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博物館建設,以及西夏陵遺址本體保護工程、遺址展示與環境整治工程穩步推進。
2024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批準西夏陵作為我國2025年世界遺產申報項目。國家文物局會同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局,組織專業力量編制完成西夏陵申遺文本,并于1月30日正式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3月1日,西夏陵申遺文本通過世界遺產中心格式審查。
2024年8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申遺現場技術評估工作順利完成。
今年5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形成專業評估報告,世界遺產中心公布西夏陵申遺決議草案,西夏陵獲建議“直接列入”。7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西夏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可西夏陵的完整性與真實性,認為西夏陵完整展現了保存在歷史環境中的全部規劃、建筑特征,完整延續了遺產與賀蘭山之間形成的視覺和精神聯系;西夏陵各帝陵、陪葬墓、防洪工程、建筑遺址等構成要素,在選址特征、空間環境、位置布局、材料技術、歷史功能等方面均滿足真實性要求,為西夏陵突出價值形成有力支撐。
同時,世界遺產委員會高度贊賞中國政府在西夏陵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績,認為西夏陵文物保護法律體系、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土遺址保護實踐與科研,為保護該遺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西夏陵真實、完整地保存至今,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提供了重要見證,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成為世界遺產,意味著西夏陵保護傳承工作開啟了新征程。未來,應持續加強西夏陵整體性、系統性保護與闡釋工作,為提升中華文明國際影響力、促進全球文明交流互鑒注入新動能。
陳同濱: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世界遺產理論研究與保護實踐;“西夏陵”世界遺產申報專業咨詢項目總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