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巴西貝倫11月11日電 (記者 劉文文)當地時間11月10日至2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在巴西貝倫舉行。10日下午,“美麗海灣 美好生活”海洋生態文明故事匯暨《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2025)》發布活動在大會中國角舉行。
當地時間10日下午,“美麗海灣 美好生活”海洋生態文明故事匯暨《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2025)》發布活動在大會中國角舉行,圖為活動現場。(外文局供圖)生態環境部副部長李高在致辭時表示,海洋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是生命的搖籃、人類文明的源泉。近年來,中國協同推進海洋領域增匯與減排,“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及資源化利用模式獲得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協同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和岸灘環境整治,打造“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持續推動南南合作,共建海洋聯合實驗室、聯合觀測站等平臺,為促進全球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余應福表示,我們應凝聚海洋治理共識,共筑全球藍色伙伴關系;拓展對話交流平臺,完善海洋治理合作機制;激發公眾參與意識,形成海洋治理強大合力。中國外文局愿與世界各國和聯合國機構一道,打造更具影響力的海洋治理國際交流平臺,共同講好保護海洋生態、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故事,為推動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作出新的貢獻。
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國際合作部部長張傳倫深入闡釋了“海洋負排放”兼具氣候、生態、社會經濟的三重效益,并提出了將科學原理轉化為實踐的普適性路徑,為全球氣候治理與美麗海灣建設提供了中國智慧與方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管理碩士項目副主任、教授石天傑認為,自然環境對人類身心健康的影響早已得到科學證實。中國和巴西都有著悠久的海洋文明歷史,我們須妥善管理人類活動與海洋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才能維持社會、生態與經濟三者之間的平衡。
廈門市生態環境局局長何伯星以視頻形式分享了廈門治理的案例,講述了40年來廈門以筼筜湖綜合治理為起點,構建從山頂到海洋保護治理大格局,走出一條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促進人海和諧的生態文明實踐路徑。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現場發布《落實全球安全倡議貢獻報告》,報告通過多個實踐案例展示國家電網加強國家能源安全線、服務國家經濟安全、支持國家生態安全、促進國際能源安全協同效應的舉措和成效。
本次活動由中國外文局、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指導,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中國外文局煦方國際傳媒主辦,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京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支持。參與COP30大會的百余名中外嘉賓參與活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