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日,美國田納西州警方最新公布的消息顯示,該州軍用炸藥廠(Accurate Energetic Systems,簡稱AES)爆炸事故已致16人死亡。目前,當地執法和聯邦調查局(FBI)等機構已介入調查。
廢墟之上,是小鎮居民的悲慟,也是美國工業監管體系的又一次警訊。表面看,美國高危產業的安全制度繁多、分層細致,但每當災難重演,人們才發現這些規章如同一座拼裝的迷宮——部門各司其職,卻無人能統籌全局。
這場小鎮災難或許正在提醒人們:在美國的工業安全體系中,真正缺少的不是標準,而是協調。
爆炸清晨:小鎮被震裂
爆炸發生在當地時間10月10日清晨7時45分。巨大火球從AES廠區升起,爆炸聲傳出十余英里外,附近居民的窗戶被震碎,天空中飄散著焦黑的煙霧和燃燒后的化學粉塵,工廠瞬間化為火海,消防與急救部門趕到時,廠房已被徹底摧毀,夷為平地,只剩下扭曲的金屬、焚毀的車輛與廢墟中仍在冒煙的坑洞。事故現場仍有區域無法安全進入。截至目前,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與煙酒槍炮及爆炸物管理局(ATF)已介入調查,但具體爆炸原因尚未公布。
AES是一家位于麥庫恩郊外的軍工級爆炸物生產企業,專為美國軍方及國防承包商提供高能炸藥、推進劑和作業裝藥。該廠被視為美國中南部地區重要的軍工供應節點,長期承擔軍需物資與防務測試任務。
麥庫恩小鎮總人口僅約1700人,AES是麥庫恩鎮最大的企業,也是這片丘陵地區的經濟支柱。鎮上多數家庭或直接在工廠就業,或依靠工廠的運輸、安保、后勤與供應鏈工作謀生。當地居民形容,工廠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小鎮的命脈。
爆炸發生后,整個社區陷入哀痛與不安。對幾百戶家庭而言,這場事故意味著收入的斷裂、親人的失蹤以及未來生活的不確定。對美國軍方而言,這家企業的停擺,也意味著一條關鍵的炸藥供應線被迫中斷。
前車之鑒:曾有事故,卻無清晰整改
對于麥庫恩人來說,這場災難并非毫無征兆,因為這并不是AES第一次發生事故。
2014年,廠區就曾發生過一起爆炸事故,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傷。事故后,公司對外幾乎沒有發布完整的調查報告,也未見公開披露的整改成果。
2019年,該廠再度被田納西州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處以罰款,原因包括危險化學品儲存不當、員工培訓不足、工人健康風險監測缺失等。但這筆罰款僅為7200美元,整改措施的執行與復查情況從未被透明公布。更令人擔憂的是,工廠員工曾向州機構投訴稱,有人在工作后出現癲癇發作與昏厥癥狀,疑與長期接觸高能材料或有害化學物質有關。
這些零散的警訊顯示,AES的安全體系長期處于“被動修補”狀態。監管部門雖然屢次介入,卻始終未建立起持續、系統的審查機制。10年過去,舊問題非但未被徹底解決,如今反而以更慘烈的方式重新出現。
重重監管:制度存在,卻缺乏銜接
美國對軍工爆炸物行業的監管體系堪稱嚴苛、完備——從聯邦到州,再到縣級,幾乎沒有任何環節被遺漏。然而,在這種看似層層設防的監管之下,悲劇依然發生。這不禁令人追問:在如此嚴密的監管之下,悲劇為何仍接連上演?
以AES為例,這類軍工爆炸物企業是接受監管最嚴格的企業之一。它們受到聯邦與州多層級機構的交叉監管,看似“天羅地網”。然而,復雜的“多頭并治”也往往造成制度縫隙。
在聯邦層面,美國煙酒槍炮及爆炸物管理局(簡稱ATF),負責爆炸物制造與儲存的許可,確保炸藥來源、庫存與去向均可追溯;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簡稱OSHA),負責監督作業安全;美國環境保護署(簡稱EPA),聚焦化學廢棄物與空氣、水體污染,報告潛在環境風險。此外,還有國防合同管理局(簡稱DCMA)與國防部負責監督軍工承包企業的安全與質量標準,確保生產符合軍用規格與保密要求。與此同時,國土安全部(DHS)還會通過《化學設施反恐標準》評估高危化工廠的反恐級別和出入控制措施。
以上僅是聯邦層面針對軍工爆炸物企業的監管體系。在州一級,AES需接受田納西州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TOSHA)的監管。到縣級層面,則需要由地方消防局與應急事務管理署(EMA)監管其消防通道、危險品標識與災害預案。
這些機構雖各有明確分工,但卻缺少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ATF管炸藥是否合法,OSHA管操作是否安全,EPA管污染是否超標,DCMA管軍方合同是否合規——沒有任何一個機構能統籌全局。每一次事故后,報告都指向“執行失誤”或“管理疏忽”,但真正的漏洞往往是制度之間的斷層。
制度拼裝:監管多而不聯,改革永遠滯后
田納西軍工廠的悲劇再次暴露了美國高危工業監管的核心困境——有機構、無協調;有標準、無整合。
美國的工業安全體系以部門法為基礎,規則繁復而嚴格,但缺乏一條能在日常監管中串聯各方的主線。除非發生重大傷亡事故,各部門幾乎不會形成常態化協作。
回顧美國工業史,每一次制度性進步幾乎都是建立在血的代價之上。2005年得州得克薩斯城BP煉油廠爆炸造成15人死亡、180人受傷,調查報告直指企業安全文化缺失與監管碎片化;2008年佐治亞州帝國糖廠粉塵爆炸致14人死亡,災難促成了粉塵防爆法規的完善;2010年代以來,盡管工藝安全管理體系(PSM)不斷修訂,但其覆蓋范圍仍未能真正囊括所有高能材料行業。監管的改進始終“事后而非事前”,形成了美國工業安全的慣性——事故驅動型改革。
麥庫恩鎮的災難,既是一場地方悲劇,也是一面鏡子。它讓人看到,美國在監管制度上缺乏的是協調性與執行連貫性。災難面前,監管制度的縫隙比火光更可怕。
(央視記者 武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