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已經成為報紙、廣播、電視、網絡之外的“第五媒體”,尤其是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手機媒體也成為了新時代新的信息傳播媒介,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其中大學生群體占據了很大比重,他們沉浸在新興社交平臺之中,享受著科技發展帶來的便捷、多元和新鮮感,往往忽視了現實生活中的交流和溝通,使得自身人際交往能力產生一定的障礙。
為了理清手機媒體對高校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的影響,陜西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王鑫與劉倩以西部某高校為例,通過聚焦手機媒體各發展階段對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的促進與抑制,探究媒體大環境的影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方式,有效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
調查發現,大學生使用手機媒體普遍頻率較高,74.78%的大學生使用手機社交媒體是每天的習慣,僅有3.83%的同學基本不使用手機媒體。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互聯網的普及,手機的功能日益強大,其已不僅僅是通訊工具,而逐漸成為大學生學習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手機社交平臺上聊天交友、處理事情已經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方式。
研究發現,手機社交軟件具有極大便捷性,大學生交流時可隨時發送消息,因此在一些碎片化時間里,大學生可以快速發送消息與人交流。但是在自習或上課時,這種方式則會影響同學上課的注意力以及課堂的紀律性,從而影響學習效率。調查中,超半數的同學認為,假如沒有手機社交媒體的干擾,可以更快更好的完成學習任務。僅有4.42%的人認為手機社交媒體對學習效率沒有任何影響。同時使用手機交流有時也會因紛亂的信息干擾,使得在其逗留的時間比原計劃時間要長,調查中近九成被調查者也反映出現過這種現象。
研究認為,樹立正確的手機媒體使用意識和科學的使用觀,做到手機為我所用,而非受制于手機導致自身發展受限,使新時代的高技術在生活中發揮真正的有利作用。首先,大學生應對人際交往樹立正確的認識,方便快捷的社交平臺永遠也不能代替真實的世界,手機媒體與現實社會的人際交往應處于一種相輔相成的狀態,不能以社交為由沉迷于手機。同樣,自身交際圈的拓展亦不可依賴虛擬的手機或網絡世界,沒有了道德規范和社會輿論等約束,其復雜多變是大學生群體尚不能良好判斷和有效甄別的。因此,政府相關機關部門也應針對此現象采取具體的措施進行干預,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使得虛擬世界造成的社交隱患無處遁形,助推手機媒體全面發揮對于現代生活的有利之處。此外,高校也可以通過開設相關思政課程等方式,加強對于大學生使用手機媒體的引導和教育,搭建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社團活動等現實人際交往平臺培養和鍛煉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和與人合作能力。
(供稿:陜西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