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爾濱工程大學:以賽促學淬煉創新人才
原標題:哈爾濱工程大學:以賽促學淬煉創新人才圖為哈工程E唯科創團隊成員沈一祺和費騰對機器人“星云”做賽前最后檢查。受訪者供圖在不久前閉幕的第三屆世界大學生水下機器人大賽上,哈爾濱工程大學(以下簡稱“哈工…
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08-15 -
調整優化專業 匹配人才供需
原標題:調整優化專業 匹配人才供需近年來,沈陽工學院針對企業需求和社會用人導向,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培養方向,加強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圖為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學生在進行果酒釀造實驗。新華社記者 楊青攝近…
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08-15 -
打造科學傳播“夢之隊”需選配好三大主力
原標題:【光明時評】打造科學傳播“夢之隊”需選配好三大主力媒體報道,浙江省科協、省委社工部、省科技廳聯合實施的浙江省“十百千萬”科學傳播專家隊伍建設計劃正在火熱招募中。浙江省計劃通過三年時間,打造科學…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08-15 -
湘潭大學:厚植“扎根”傳統 傾情服務社會
原標題:湘潭大學:厚植“扎根”傳統 傾情服務社會 “全體志愿者將弘揚老一輩湘大教師的‘扎根’傳統,把支教工作做細、做實、做好。”6月中旬,湘潭大學2024年西部計劃志愿者在支教團團長李思敏的帶領下,前往湖…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08-15 -
科普,可以抵達更遠的地方(感言)
14歲以前,我還不知道什么是科技館,2002年,一輛科普大篷車開進了我們學校,我才第一次接觸到與科技館相關的事物。我還記得,大篷車帶來了不少科普展品,每一件都讓我們感到很新奇。老師們講解時,我和同學們都…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時間:08-15 -
科普大篷車 讓更多孩子愛上科學(守望·文化惠民③)
圖①:同學們在科學課堂上互動學習。圖②:師生們在觀看試飛無人機。圖③:科普大篷車行駛在鄉村公路上。圖④:同學們在體驗結繩訓練項目。以上圖片均為陳若天攝數據來源:中國科協核心…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時間:08-15 -
我國科研團隊在靶向鐵死亡治療脂肪肝新藥領域獲得突破
人民網北京8月14日電 (記者郝孟佳)記者今天從南華大學獲悉,近日,該校衡陽醫學院教授王福俤、閔軍霞團隊聯合多所高校科研團隊在靶向鐵死亡治療脂肪肝新藥領域獲得突破。相關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代謝》雜…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時間:08-14 -
“西北革命策源地的生成、歷史與經驗”學術研討會在陜西榆林召開
人民網北京8月14日電 (記者王鑫)近日,由教育部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分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高校“四史”教育分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榆林學院承辦的“西北革命策源地的生成、歷史與經驗”學術研討會在陜西…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時間:08-14 -
文學緣何成為文旅熱新密碼
近年來,基于數字時代傳播邏輯而引發的文旅網紅現象屢見不鮮,出現了很多文旅“爆款”。不過,突如其來的“爆款”,也容易隨著網絡熱度的消散而漸漸悄無聲息。如何讓“爆款”持久?近年來,文學在文旅融合中的成功實…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08-14 -
重慶高新:“職海揚帆”助就業
原標題:重慶高新:“職海揚帆”助就業“考過了哈?找到工作精神狀態都不一樣嘍!”“謝謝娘娘,我還要繼續努力噻。”近日,家住重慶高新區白市驛鎮的王藝涵,一掃數月前的頹態,自信地回復親戚的關心。“畢業后投了…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08-14 -
曾鞏可以學
原標題:【改進文風大家談】曾鞏可以學我一直有個看法。對普通人來說,唐宋八大家里最值得學習的,就是曾鞏。像蘇軾這種才華橫溢的天才,我們可以去仰慕、去欣賞,但實在學不來。但曾鞏不一樣,他的文筆樸實簡約,邏…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08-14 -
為技能人才搭建成長舞臺
原標題:為技能人才搭建成長舞臺徐先英(右一)帶隊在沙漠腹地試驗新型手扶式小沙障機。受訪者供圖連日來,國家卓越工程師徐先英奔走在甘肅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等地,為當地群眾講述自己的防沙理念與治沙…
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08-14 -
山坳里,閱讀的身影就是亮麗的風景(感言)
我是云南省大關縣玉碗鎮出水源社區工作人員,從小在村里長大,在我的記憶中,到山外去要走好久好久。村里沒有學校,第一次見到“背簍圖書館”的志愿者時,我覺得既驚訝又激動。一群人沿著泥濘的山路、背著背簍,深一…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時間:08-14 -
背簍圖書館 托起山里娃的讀書夢(守望·文化惠民②)
村民在“流動圖書車”旁看書。莊志斌攝志愿者在為村民和孩子們發放圖書、文具等。張廣玉攝志愿者們背著圖書、文具等,行走在山間小道上。常紹慧攝數據來源:中宣部、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志愿者在聽孩子們講故事…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時間:08-14 -
紅河學院:為興邊富民育人才
原標題:紅河學院:為興邊富民育人才 立秋過后,在云南省紅河州金平縣金河鎮閘門村的田間地頭,一串串人參果散發陣陣清香。“今年的人參果種苗是從紅河學院育苗基地買的,質量好、價格低咧!”村民趙付莊望著一片…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08-14 -
藝術游學催熱暑期沙漠游
8月3日至13日,2024“星星的故鄉·寧夏沙坡頭金蛙國際藝術節”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舉辦。本次藝術節以“文旅+美育+游學”為主旨,涵蓋鋼琴、民樂、舞蹈、美術等內容。藝術節期間,舉辦了“大漠之音”國際鋼琴大賽…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時間:08-14 -
為海外博士搭建雙創平臺
本報包頭電(記者吳勇)近日,第十九屆“春暉杯”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在線訪談暨2024海外博士包頭創業行活動在內蒙古包頭稀土高新區舉行,來自牛津大學、哈佛大學等知名院校的13名海外博士攜13個科技前沿項目回…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時間:08-14 -
中美青少年續寫“乒乓友誼”(環球熱點)
中美青少年在教練帶領下訓練交流。本報記者 彭訓文攝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2024中美青少年乒乓球邀請賽暨重溫“乒乓外交”特色夏令營近日在北京舉辦,60余名中美青少年齊聚一堂,共同切磋技法、游覽名勝古跡、體驗…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時間:08-14 -
臺灣學者呼吁重點提升中高齡教育
數據顯示,臺灣預計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即平均五人中就有一位是超過65歲的長者。對此,臺灣師范大學8月12日舉辦記者會提出“中高齡教育政策建議書”,呼吁當局提出政策,讓學習及早融入中高齡者的生活,幫助中高齡…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時間:08-14 -
這個暑期,兩岸青年交流成為亮麗風景
在上海,滬臺14所中學400多名中學生以校園才藝為媒,共同“舞動青春·唱響未來”。圖為上戲附中和臺灣華岡藝校的高中生結為伙伴。“為什么想來呢?除了想要一探青海壯麗的風景、感受藏族文化的魅力外,最主要的原因是…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時間:08-14 -
更好發揮博物館“第二課堂”功能
原標題:【新聞隨筆】更好發揮博物館“第二課堂”功能據報道,近日,北京聯合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印刷學院、北京建筑大學、首都體育學院5所北京市屬高校的11家博物館面向中小學生開放,為學生搭建感受文化、了解…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08-14 -
山東農業大學:厚植人才沃土 激發創新活力
原標題:山東農業大學:厚植人才沃土 激發創新活力控釋肥可顯著提高肥料養分利用率,但傳統包膜控釋肥的膜材來自石化產品,能否用秸稈等天然生物基材料替代?山東農業大學(以下簡稱“山農大”)教授楊越超用“綠色生…
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08-14 -
@家長孩子,這份防火防電小貼士請收好!
暑假進行時,安全記心頭。在家中如何安全用火用電?發現火情如何正確報警?快來領取這份防火防觸電安全手冊,助你度過平安又開心的假期!…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時間:08-13 -
2024年世界青年發展論壇在京開幕
本報北京8月12日電(記者王佳可)以“青年共建美好未來”為主題的2024年世界青年發展論壇12日在京開幕。來自130余個國家和20余個國際組織的2000多名青年代表線上線下參加。本次論壇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聯合國駐華…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時間:08-13 -
以科研促進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
原標題:以科研促進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作為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08-13 -
重慶大學劉漢龍院士團隊:用微生物修復巖土文物
原標題:用微生物修復巖土文物當微生物遇上石刻文物會如何?自然環境中,細菌、真菌、藻類及地衣等微生物會對石刻文物造成腐蝕和侵害;在科研人員的手中,微生物卻成為修復石刻文物的“小能手”。近日,記者從重慶大…
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08-13 -
擠去科研工作“水分”
原標題:擠去科研工作“水分”“這一指標體系,能幫我們準確把握全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實現高校院所成果轉化工作成效可分析可評價。”8月12日,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廳成果轉化一處處長周昊接受記者…
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08-13 -
“冷門”不冷 “絕學”有繼
原標題:“冷門”不冷 “絕學”有繼甘肅簡牘博物館的百人寫簡活動。甘肅簡牘博物館供圖趙陽(左)在清理、揭取秦家嘴竹簡。受訪者供圖 簡牘,紙張普及前中華先民最普遍的書寫載體,頻頻亮相于大眾的文化生活。“當歷…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08-13 -
第40個教師節征集活動|老師“抽屜里的舊時光”,期待你的故事
原標題:第40個教師節征集活動|老師“抽屜里的舊時光”,期待你的故事第40個教師節征集活動來了!一張筆跡稚嫩的小紙條,一封寫有“秘密”的信件,一張泛黃的舊照片,一句飽含深情的祝福,…
來源:人民網-人民視頻 時間:08-13 -
我科學家揭示7億年來地球自轉階梯式減速過程
原標題:我科學家揭示7億年來地球自轉階梯式減速過程12日,記者從成都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沉積地質研究院馬超教授帶領大數據沉積團隊結合地質記錄和天文計算,首次從地質記錄中重建出過去7億年至2億年前地球自轉減慢的…
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0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