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田野,醞釀著收獲的希望。
在安徽宿州,千畝玉米田長勢良好;在山東臨沂,花生收割接近尾聲;在北京朝陽,一場供銷集市正吸引市民前來選購……“產得出”更要“賣得好”,在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全國各地農戶、機構、企業猶如進行一場“接力賽”,環環相扣織密產銷網絡,串起田間與餐桌的“黃金紐帶”。
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蒿溝鎮的農田里,一望無際的玉米田褪去青澀,等待豐收。
“莖稈粗壯,籽粒飽滿,今年收成穩了。”今年種植了1300畝玉米的種糧大戶劉濤介紹,自從6年前改種了“迪卡C1210”品種,產量與以前的1100斤/畝相比,現在已經躍升到1500斤/畝的新臺階。按當前市場價格計算,今年產值能到45萬元。
糧食要豐收,種子是關鍵。當抗旱、高產等優良性狀被植入種子“芯片”,讓收成更上臺階。
“好種子帶來好收成,好收成帶來好收入。”蒿溝鎮農業農村中心負責人邵友倫介紹,今年全鎮種植玉米31700畝,在經過改種新品種,加大“一噴多促”田管力度的支撐下,經測產后的平均產量可達926斤/畝。
一邊長勢良好,一邊收割正酣。作為我國花生的主產地之一,在山東省臨沂市費縣東蒙鎮,一千多畝花生的收割已接近尾聲,經過晾曬過將統一進行收購。
“今年收成無比好。”75歲的劉德寶和花生打了一輩子交道,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畝產1000斤計算,僅面前這3畝花生純收入可達5000元,收入實時到賬。
“農民油料作物收獲后,由合作社統一送到中糧油脂倉庫,讓農民專心耕種,節省運輸銷售的時間和精力。”費縣寶來花生種植合作社社長劉成圣介紹,當前收購范圍輻射周邊7個自然村,可帶動600家種植戶穩產增收。
從農資下鄉,到農產品進城,供銷合作社成為扎根農村、連接城鄉、為農服務的重要載體。
在北京朝陽區競園供銷集市,內蒙古優質農產品進京“赴約”,吸引不少市民前來選購。
“剛買的產自內蒙古的雜糧和鮮嫩的羊肉,既新鮮又實惠,不出遠門就能淘到草原好貨,還能親眼見證非遺手藝。”65歲的北京市民張女士在供銷助農現場,手推車里裝得滿滿當當。
“供銷系統以‘文化+展銷+體驗’為抓手,一頭聯結田間地頭整合優質農產品,一頭對接市民‘菜籃子’‘果盤子’,努力打造全國各地名特優產品產銷對接的橋梁和農文旅資源推廣的平臺。”北京市供銷合作總社黨委書記、理事長馬建梅介紹,以展示展銷為切入點搭建的對接平臺,進一步拓展了農產品銷售渠道,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讓更多的優質農產品進入市民餐桌。
倉廩實,天下安。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廣袤田野將鋪展更加斑斕的豐收畫卷,中國飯碗將裝得更滿、端得更穩、成色更足。(實習生邱天翔、劉思彤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