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地細化措施支持民營經濟發展
近日,多地出臺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方案。《陜西省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七大行動”實施方案》提出,支持民企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直接融資,優化上市后備企業遴選機制。《海南自由貿易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若干規定》近日施行,在優化投資融資環境方面,強化民營經濟發展要素支持,包括加強土地要素供給、強化金融支持等舉措。
東源投資首席分析師劉祥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多地密集出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方案,釋放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的強烈信號。一是政策導向更加明確,從中央到地方形成層層推進、精準施策的支持體系;二是舉措更趨系統化,涵蓋融資、準入、創新、法治等多維度,體現全方位護航意圖;三是突出實效性與可操作性,強調政策“可感可及”、資金“直達快享”,著力破解民營經濟長期反映的痛點堵點,有助于穩定預期、增強信心。
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各地政策來看,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政策設計呈現三大趨勢:一是從“普惠撒網”轉向“精準滴灌”,二是從行政干預轉向制度創新,三是從短期紓困轉向生態構建。這些政策本質是重構“政策—市場—企業”三角關系,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制度基礎。可見,政策通過系統性、制度化改革,其核心是通過市場化手段激活微觀主體活力。
事實上,資本市場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平臺,民營企業也是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主體和組成部分。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8月25日,今年以來A股市場新增上市公司66家,其中57家為民營企業,占比86.36%;民營企業在交易所債券市場發行債券567只,總發行額2038.71億元。股市、債市的最新數據顯示,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力度不斷加大。
劉祥東表示,當前資本市場支持民企的力度顯著增強,機制持續完善。一方面,融資渠道不斷拓寬,IPO、債券發行等多層次市場工具共同發力,精準服務不同發展階段民企需求;另一方面,政策傾斜明顯,通過設立專項融資工具、優化上市流程、鼓勵并購重組等,提升民企融資可得性;此外,風險分擔機制逐步健全,擔保、保險、貼息等配套政策協同落地,有效降低民企融資成本和信用風險,支撐其穩健發展。
“2025年上半年,多地推動民企通過IPO、債券融資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雖然當前資本市場支持民企力度顯著增強,但結構性短板仍存。”田利輝坦言,問題在于,一是區域分化明顯,東部資本市場活躍度遠超中西部;二是工具創新不足;三是風險累積,部分民企過度依賴“貼息+擔保”組合拳。資本市場需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通過制度創新解決結構性矛盾。
田利輝建議,進一步發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一是深化多層次市場改革,建立“硬科技成長指數”,推動區域性股權市場與新三板轉板通道建設;二是強化政策協同,試點“備案制+信用評級”監管沙盒,建立跨境監管預警平臺;三是技術賦能,開發“產業并購基金+REITs+可轉債”復合工具包,構建“數字孿生”監管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