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溫州10月26日電(記者 王逸飛)25日,2025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之人工智能(AI)融合創新發展論壇在浙江溫州舉辦。此次論壇以“甌江論道-AI賦能綠色發展”為主題,匯聚全球頂尖智慧,深入探討AI在新能源、智能制造與新材料方面的創新應用,旨在搭建高端交流平臺,驅動科技與產業進步。
國際院士科創中心創始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陳清泉在致辭時,強調了AI在推動綠色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并闡明了“四網四流”融合理念,即通過經濟基礎網絡能源、信息、交通,與人文網絡的交織融合,讓能源、信息、物質能更好地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價值。而AI是實現這一系統融合、賦能綠色發展的核心引擎,能有效打破傳統能源系統的“孤島”,加速科研至應用的轉化,重構綠色發展生態,最終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的統一。他呼吁全球科技界凝聚合力,讓AI賦能綠色發展從理念真正走向現實。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秘書長韓毅當日表示,AI正深度融入能源、制造等領域,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動力。中國電工技術學會作為電氣工程領域的國家級科技社團,始終致力于推動電氣裝備智能化、信息化、綠色化轉型與產教融合協同發展。學會將持續打造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平臺,深化與國際院士科創中心的戰略合作,共同在標準制定、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協同發力,為構建現代能源體系貢獻智慧與力量。
當日活動現場舉行國際院士科創中心(溫州中心)啟動儀式。論壇主辦方 供圖當日活動現場舉行了國際院士科創中心(溫州中心)啟動儀式,揭牌“國際院士科創中心零碳園區(溫州)培訓基地”和“國際院士科創中心人工智能(溫州)培訓基地”,為AI技術的落地與人才培養搭建起實體平臺。
此外,國際院士科創中心與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印尼PT Surya Energi Indotama(SEI)公司分別簽署協議,共同為溫州鏈接全球先進技術與資源,以提升其在國際創新網絡中的影響力與能級。活動中還舉行了“甌越院士之家”入家儀式,共有8位頂尖學者獲頒入家證書。
在由國家電網原總工程師張啟平主持的核心學術議題中,多位院士專家及機構代表匯聚智慧,圍繞“AI+”分享前沿報告并進行深度對話,分享各自洞見。
香港工程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陳國華指出,材料對重大革新至關重要,當前能源、氣候等問題都需尖端材料進行解決。他針對鋰硫電池領域長期面臨的技術瓶頸,重點介紹了高熵材料的突破性應用。此外,盡管AI在材料研發中展現出強大潛力,仍需警惕“路燈效應”等潛在風險,確保AI始終作為科學家的輔助工具。
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林建國在分享中指出,汽車輕量化是應對氣候變化、實現減排目標的關鍵路徑之一。他提出通過研發超高強度材料及熱成型等先進工藝來降低車重,并介紹了其團隊擁有多國專利的HFQ®技術。然而高強度材料的精確成型仍存在挑戰,尤其是傳統材料測試方法誤差顯著。為解決這一問題,其團隊引入AI與深度學習技術,通過分析歷史實驗數據有效修正測試誤差,大幅提升了材料數據的準確性,為輕量化制造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
美國國家人工智能科學院院士、國際院士科創中心首席信息學家李揮以《網絡空間安全之牛頓三定律及其賦能AI融合創新》為題作報告。他指出,IP網絡存在3個“基因缺陷”——國外壟斷、安全事故無解、架構固化缺陷,其基于實踐提出網絡安全牛頓三定律,并提及當前大模型生成代碼安全性存在不可靠性,團隊聯合機構制定測試標準,建議智能網聯汽車采用新方案,該體系已在多場賽事中驗證安全。
在專題報告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朱彤指出,“零碳園區”是中國“十五五”期間推進能源轉型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地方招商的優質手段。中外零碳發展的核心差異在政策機制,涉及售電、配電等主體轉型及配套機制構建。建設中國“零碳園區”需立足本身特色,短期抓新能源分布式消納,中長期緊盯電力體制改革的進展。
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杰指出,“零碳園區”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載體。AI在解決風光氫儲一體化系統中能源間歇性與不穩定問題方面具有關鍵作用,需依托大模型技術以保障穩定供電。面對當前能源體系從化石能源向零碳能源轉型的挑戰,建議“零碳園區”應走“綠色+數字”雙輪驅動之路,推動園區企業加速向“零碳+AI”模式升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