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張 瑞)近年來,柞水縣以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為契機,充分依托秦嶺良好生態環境優勢,做好摸底確權“資產賬”和盤活資源“經濟賬”,深化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讓改革賦能“兩山”轉化,讓“沉睡”資產變成源源不斷的“活錢”。
柞水縣完善農房底數信息,做好“確權”文章,聘請專業團隊,結合產業需求精心編制村莊空間規劃,組織網格員按照“分片包干”模式挨家挨戶排查,全面調查閑置農房(宅基地)數量、分布、權屬、建筑結構、面積、農戶意愿等基本情況,建立排查臺賬,抓好數據采集、填報、匯總、審核等環節,積極推進確權登記,建立基本信息數據庫。截至目前,已經聘請3家技術單位開展“房地一體權籍”調查,全縣確權村民宅基地40647宗、面積12194畝,完成村民宅基地頒證2788戶。
為規范產權流轉機制,做好“賦權”文章,柞水縣健全宅基地集體所有權行使機制,全縣78個村(社區)均成立村民事務理事會,制定了農村宅基地管理章程,明確了審批、監管、分配、流轉、退出等協管職責12項,集體所有權行使機制完成率100%。制定閑置農房流轉合同示范文本,加強村集體經濟組織審核備案,規范產權流轉機制,確保土地增值收益惠及農民。推行建房管控“村級審查、鎮級審批和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局備案”的“兩審兩備案”模式,設立“一站式”審批窗口9個,審批宅基地132宗。截至目前,全縣完成產權流轉773宗,總金額達33.4億元。
縣上積極探索利益分配制度,做好“用權”文章,堅持以農民為主體,創新探索推出宅基地收益托管模式,將閑置的宅基地和房產使用權流轉到村集體名下,委托第三方運營公司對盤活的閑置房屋和宅基地統一管理運營。對宅基地收益按農戶、村集體8:2分配,對閑置民房開發收益按企業、村集體7:3分配,確保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集體積累不縮水。通過宅基地改革,村集體經濟累計收益330萬元,村民資源流轉收益540多萬元。
該縣推進資產盤活融合、做好“活權”文章,在生態環境良好、旅游產業發展基礎較好的村域先行先試,利用閑置農房(宅基地),策劃儲備一批適合鄉村的新興產業項目,采取“公司+集體經濟+農戶”模式,充分盤活農房和宅基地使用權,深度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因地制宜打造休閑度假新業態,使農村變景區、產業變景點、農房變民宿、農產品變商品,增加群眾務工收入、產品經營收入、項目利潤分紅收入。目前,全縣成立新業態發展公司16個,建成旅游康養鄉村12個、農村景區29個、產業景點12個,帶動周邊群眾就業1200多人,戶均年增收3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