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建設成效斐然,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始終踐行統籌協調的發展理念,堅持在謀劃全局中突出重點,在重點突破中注重協調,既突出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不動搖,又注重了社會事業、社會文明、社會穩定等各項社會建設的同步發展,努力走出一條快中求好、好中求快的發展路子。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從啟動實施"普六"、"普九"到全面完成"兩基"、"普實"任務,創造了"小縣辦大教育、窮縣辦好教育"的佳績,榮膺國家西部地區"兩基"工作先進縣稱號;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地方特色文化得到深入挖掘,創出"柞水漁鼓"--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公共衛生體系進一步健全,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網絡逐步健全,重大疾病防控能力、衛生監督能力、婦幼保健能力和醫療救治能力全面加強,愛國衛生運動扎實開展,先后被評為省級衛生縣城和國家衛生縣城;人口和計劃生育形勢逐年好轉,群眾少生優生意識明顯增強,出生人口素質全面提高,困難計劃生育家庭生活條件得到有效保障。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經常開展,群眾性精神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全社會的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并在陜南率先獲得國家級文明縣城稱號。政治文明建設全面加強,創造性地開展了"雙學雙帶""、"雙十佳"、村民議事日"等基層組織建設主題活動,實現了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社會大局持續穩定,公眾安全防范實現了從以人防為主到人防與技防全面結合的新跨越,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平安縣"。
--民生狀況不斷改善,群眾生活邁步小康。堅持把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問題、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擺上重要位置,緊緊圍繞改善群眾的吃、穿、住、行、醫等問題,強化措施,加大投入,民生狀況不斷改善。扎實推進扶貧開發,全面消除茅庵草舍,基本完成石板房改造,新農村建設示范點起步良好,群眾居住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增長,電力、通訊、自來水、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從無到有、由小到大,交通制約瓶頸逐步打破,鐵路和高速公路相繼開通,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目標。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小城鎮建設快速推進,新建了縣城廣場、休閑長廊、城區公園等公共服務設施,居民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城鄉居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優撫、濟困、助殘、救孤等政策惠及群眾,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迅速擴大,農村群眾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合作醫療、"五保"集中供養等新型社會保障事業成效明顯,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社會保障局面初步形成。農村改革造福千家萬戶,農、林兩稅全部減免,義務教育學費得到免除,農民就業和創業環境越來越寬松,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加,開始邁向入小康生活的新階段。
總結60年,反思60年,甩掉歷史包袱,改變落后面貌,開創發展新局,是對建國60年最好的紀念、最好的繼承,也是基于體制轉軌的關鍵時期、積蓄能量的爬坡關口、快速發展的啟動階段這一基本縣情科學把握后的睿智抉擇。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我們堅持生態立縣、產業興縣、工業強縣發展方略和依托西安、借勢發展的角色定位,以發展為先,以開放為翼,以項目為重,以創業為基,以民生為本,按照經濟強、生態強、社會管理強的內涵要求,大力實施產業帶動、項目帶動、城鎮帶動和開放帶動戰略,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縣域工業化、城鎮化、旅游生態化進程,努力實現率先突破發展和陜南經濟強縣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