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降時節,丹鳳縣蟒嶺山區的天氣日漸寒冷起來。
10月23日,在丹鳳縣巒莊鎮中南村,48歲的低保貧困戶石太林正忙活著采挖今年種植的3000窩天麻。石太林高興地說:“今年豐收了,我今年的天麻收成大概在四五千斤,每斤收入8塊多錢,今年大概收入四萬元左右,脫貧不成問題……”
中南村黨支部書記張興文說:“像貧困戶石太林一樣,在丹鳳縣巒莊鎮中南村,131戶貧困戶幾乎家家都發展中藥材產業,通過這個產業帶動,確保了貧困戶脫貧致富!”
打贏脫貧攻堅戰,產業發展是關鍵。丹鳳縣緊扣中省市關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堅持把特色產業培育行動作為推進脫貧攻堅的根本抓手,緊緊圍繞“龍頭企業帶一批、新型主體幫一批、農村改革促一批、自主創業脫一批”的脫貧方略,持續深化“三聯三帶三創”產業脫貧模式,下大力氣助推產業發展、主體培育、農村改革和配套服務等重點工作,使特色產業發展取得了可喜成就,帶動了一大批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因地制宜做好規劃脫貧產業活力迸發
丹鳳縣在優勢產業選擇和發展過程中,綜合考慮產業基礎、市場空間、環境容量和新型主體帶動能力等因素,選定“肉雞、核桃、中藥材、食用菌、鄉村旅游”五大主導產業和“茶葉、魔芋、葡萄、光伏農業、電子商務”五大特色及新興業態進行重點培植,科學編制《丹鳳縣2018-2020年產業扶貧規劃》和2018年產業脫貧春季攻勢、夏季行動、秋季沖刺等工作方案,為各項工作快速推進提供了科學指引。
縣政府出臺了《丹鳳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產業項目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明確了產業發展扶持標準、帶動方式和預期效益,充分調動了經營主體和貧困戶產業發展積極性,激發了自主脫貧內生動力。同時,加大了產業扶貧資金整合力度,累計投入產業資金6470萬元,其中現代農業精準扶貧試點項目5個980萬元、產業化項目21個640萬元、產業到戶項目12個3150萬元、村集體經濟增收項目34個1700萬元,為貧困村、貧困戶脫貧產業發展奠定了資金保障。
按照“做大主導產業、做精特色產業、做優新興產業”的思路,丹鳳縣十大優勢主導產業均取得了新的進展,肉雞產業基地遍布12個鎮辦,飼養量達到3500萬只,代料香菇突破3000萬袋,新建雙孢菇大棚415個,茶園1100畝、優質葡萄基地1000畝,建成標準化核桃園1萬畝、草本中藥成基地5.2萬畝,優質天麻2100萬窩,新建天貓優品旗艦店兩個,產業發展呈現出了長短結合、種養并舉、三產融合、齊頭并進良好態勢。
◆積極探索脫貧模式特色產業多點開花
丹鳳縣在推進產業脫貧工作中,積極探索建立了“菜單式”產業扶貧模式信息庫,形成了壯大龍頭、鏈接基地、帶動農戶的龍頭企業引領型的“華茂模式”。華茂公司以推進產業化精準扶貧為出發點,探索出了“產業鏈上就業扶、基地創業精準扶、資金入股分紅扶”的產業扶貧新機制,實現了企業壯大與貧困戶脫貧“雙贏”的良好局面,安置貧困戶勞動力152人,脫貧102人,年人均增收2.65萬元以上。采取“訂單模式”實行“八統四免一保”服務方式幫助貧困戶建設養殖棚,發展肉雞產業。共扶持貧困戶38戶,戶均收入5.6萬元,兌付貧困戶風險基金30萬元,實現了貧困戶增收、企業發展“雙贏”態勢。在貧困戶居住集中的龍駒寨街道辦趙溝村流轉323戶林地,成立散養雞專業合作社,吸納全村211戶貧困戶以每股2000元入社,讓貧困戶變為合作社的股東。
積極探索“三變”推動、三產融合、景村共建的現代園區承載型的“棣花模式”,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方式,在陳家溝、許家塬、鞏家河3個村坡塬地帶建成了萬畝核桃、千畝櫻桃和千畝葡萄園。以打造萬畝核桃、千畝櫻桃、千畝葡萄三個主題公園為目標,引導企業完善園區基礎設施、栽花種草美化亮化,在7.2公里環山綠道沿線點綴布設景觀小品、游憩設施30多組,形成了生態田園景觀,實現了園區變景區。
積極探索財政補助、土地入股、聯股聯營的合作組織聯盟型的“萬灣模式”。萬灣村牽頭注冊成立了丹鳳縣萬灣山泉休閑農業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縣政府從產業扶貧資金中拿出50萬元,通過“資金變股金”量化到69戶貧困戶名下,鎮村拿出5畝黃金地段土地作價作為集體的股本金,同時發動和引導本村大場大戶投資入股,形成了一個村集體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旅游公司。公司經營收益按股分紅,到2020年69戶貧困戶穩定脫貧后,其名下股金轉為集體股,全體村民共同享有。
積極探索支部引領、股份合作、共贏分紅的集體經濟帶動型的“毛坪模式”,毛坪村黨支部發揮在村級各項事務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堅定有力的推動上級各項工作部署的貫徹落實,黨支部突出做好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促進群眾產業增收這項重要基礎性工作,依托秦鼎茶葉公司和華薇、金茗茶葉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鼓勵引導貧困戶以土地流轉、資金入股、入股分紅、入園打工、茶葉收購等方式加入合作社,把貧困戶牢牢吸附在產業鏈上,為全縣產業脫貧工作積累了經驗。
◆著力培育經營主體加速釋放改革紅利
產業脫貧是解決山區群眾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手段,是摘“窮帽”、拔“窮根”、實現穩定脫貧的必由之路,也是眾多貧困人口立足本地資源,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釋放內動力、實現自我價值的大舞臺。
丹鳳縣堅定實施龍頭帶動戰略,積極培育華茂牧業、秦鼎茶葉、商山丹水、凱農魔芋等省市級龍頭企業,鼓勵通過訂單發展、保底回收、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等方式與貧困戶建立利益機制,形成扶持一個龍頭、壯大一個產業、引導一個行業的發展模式。
縣上以“十千百萬”工程為抓手,大力培育了華茂牧業、商山丹水、葡萄酒廠、秦鼎茶葉、凱農魔芋等省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全產業鏈研發地域農特產品。2018年,申報培育華茂“十三坊”、商鎮北塬兩個市級農業園區,東風葡萄酒有限公司、原生態農牧業有限公司兩個市級龍頭企業,認定縣級示范社15家,家庭農場13個,職業農民181人,為貧困戶產業增收搭建了主體。
圍繞“因地制宜、長短結合、市場導向、三產融合”的原則,實施了12個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優質項目引領十大產業健康發展。武關鎮段灣村肉雞小區6棟主體已建成,剩余4棟開工在建,“十三坊”灌裝食品生產線安裝加工設備680臺(套);夏雨公司6000平方米雙孢菇加工車間建成投產,棣花明天雙孢菇菌種廠建成2000平方米加工廠房,新建雙孢菇大棚40棟;東風酒莊加工設備安裝到位,正在試運營;蟒嶺山區菌業園中巒莊天麻小鎮開工在建,流嶺山區藥業園中3000畝連翹基地基本建成,商于古道旅游園中萬灣美麗鄉村旅游公廁、停車場建成運行,平娃手工藝、龍駒印象等旅游產品投產銷售。
丹鳳縣在全縣155個村中141個村完成清產核資“回頭望”,97個村完成成員身份界定,82個村完成股權量化,91個村組建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熟村緊扣集體經濟增收“主旋律”,建成一批特色水產養殖、雙孢菇、茶葉、花卉種植、農產品加工銷售以及觀光旅游等優勢產業基地,棣花陳家溝、商鎮保定、龍駒馬爐等23個試點村集體經濟實現“破題”,改革紅利加速釋放。常態開展產業扶貧技術服務大行動,組建畜牧、動監、農技等9個技術服務小分隊,分片包抓12個鎮辦89個貧困村技術服務指導工作,與7678戶產業脫貧戶建立技術服務聯動機制。同時,搶抓蘇陜扶貧協作機遇,在南京市雨花臺區新建農特產品展銷大廳1個,長期展銷丹鳳核桃、茶葉、雜糧、葡萄酒、蜂蜜等農特產品,促進產業發展與外部市場的有效銜接。
◆開展“萬企幫萬村”行動助推產業規模壯大
丹鳳縣發揚民營企業家和非公經濟組織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大力開展“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特別是華茂牧業、民樂集團等企業積極探索形成的產業幫扶模式,方法靈活,務實高效,示范帶動效應凸顯。華茂牧業公司依托肉雞全產業鏈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找準政府、企業、貧困戶三方利益結合點,推行現代農業產業精準扶貧模式,有效帶動了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丹鳳民樂集團公司堅持黨建引領、支部帶動、黨員帶頭,圍繞“三變”改革,大力推行“公司+協會(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園區務工、入股分紅、參與產業等途徑,多渠道增加貧困戶收入。該企業已帶動周邊3個鎮的635戶貧困群眾參與產業鏈上發展,安置勞動力務工450人,其中幫扶貧困人口110人、殘疾人就業50人。近年來該公司被先后命名為“全省就業扶貧示范基地”、全市“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工作先進集體。
全縣參與“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并納入臺賬管理系統的民營企業、專業合作社和非公經濟組織共計138家,累計實施幫扶項目158個,投入幫扶資金7457.57萬元,受益貧困村74個,幫扶貧困人口達到4736人。全縣重點非公企業在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優勢產業培育等方面,累計投入幫扶資金4000多萬元,新發展肉雞養殖58萬只、生豬2900頭,新增核桃、板栗等經濟林2600畝,新增中藥材種植9800畝,新栽植樹型金銀花3200畝、茶葉960畝,進一步提高了貧困村、貧困戶的自我發展信心和依靠產業穩定脫貧能力。
策劃:王舒
組稿:樊利仁
圖片:丹鳳縣農業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