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的商洛實踐系列報道之四
本報記者 劉 媛
7月4日,走進位于洛南縣衛東工業集中區的環亞源生態島環保科技產業園,二期項目正如火如荼地加緊建設。這里是西北地區唯一一家固危廢利用全產業鏈環保型企業,利用先進的加工處理設備設施和環保裝置,將廢料中的有價金屬“吃盡榨干”。
近年來,我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依托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在轉型發展征程上砥礪奮進。秦創原(商洛)創新促進中心揭牌成立,商洛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建成功,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試點市獲得命名,68個產品入選國家目錄,數量居全國地級市之首;積極推進礦業“五化”轉型,圍繞“3+N”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工業技改投資增長39%,居全省第二;我市成功入選國家級全域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市,金絲峽景區獲陜西省森林康養基地稱號,柞水終南印象獲評中國森林康養人家,6縣1區全部入選美麗中國·深呼吸小城預備名單……
一張張熠熠生輝的新名片,一份份厚重提氣的成績單,標志著我市高質量轉型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在轉型中重塑綠色工業發展新優勢
近年來,我市積極應對復雜經濟形勢,面對產業轉型重重挑戰,市委、市政府站在戰略高度,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改造傳統工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走出了一條資源型地區高質量轉型發展新路子。
在謀篇布局方面,為全面構建以集群化發展為方向、產業鏈為支撐、產業園區為載體、科技創新為驅動的綠色低碳循環工業發展新格局,市委、市政府強化市級統籌,制定印發《商洛市加快產業集群化發展二十條措施》《全市優化產業布局培育首位產業推動工業集中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全力培育發展“3+N”產業集群和17條重點產業鏈,力爭到2025年,打造形成一個千億級新材料產業集群,綠色食品、健康醫藥兩個超500億產業集群,著力培育清潔能源、智能制造裝備、電子信息等一批超百億特色產業集群。
在平臺建設方面,我市圍繞標準化廠房建設,升級打造轉型發展平臺,開展“一縣一區、一區多園”優化整合,推動園區以創提檔,商洛國家級高新區創建指標全部達標,市政府新設立商洛經開區籌建機構,各縣區工業集中區啟動和加快高標準園區創建。山陽電子信息產業園、洛南衛東有色金屬循環利用科技產業園等一批“區中園”創建為省級特色專業園區,我市特色園區建設在全省進行經驗交流。目前,我市園區工業產值已占全市工業總量81.27%。市上編制產業鏈招商指南,印發《關于進一步提升成長型產業鏈發展水平的實施方案》,由市級領導進行“鏈長制”包抓,對產業鏈重點項目開辟綠色通道,支持前期手續辦理,傾斜資源要素,保障項目如期開工、如期建成。
我市礦產資源豐富,涉礦產業占全市工業近六成。為適應“雙碳”時代發展要求,市政府印發《礦業“五化”轉型發展三年行動》,推進礦業企業規?;?、綠色化創建、延鏈化提升、數字化賦能、安全化提升,加快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召開“五化”建設現場會,支持技術創新,提升產業競爭能級,鼓勵縣域工業集中區、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深化戰略合作,140多家企業與中國環境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25個項目列入陜西省“十四五”工業綠色制造重點項目儲備庫,2戶企業納入國家綠色礦山名錄,2戶企業納入省級綠色礦山名錄,陜西鋅業公司創建為國家綠色工廠,商南宏昌建材創建為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推廣國家鼓勵工業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目錄、國家工業節能技術、“能效之星”裝備產品目錄等,創建省級質量標桿2個、省級節水型企業5戶。
今年1—5月份,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7%,增速居全省第一。
在轉型中開辟智慧農業發展新境界
在大荊鎮,一家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高新技術企業——陜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猶如丹江畔的一顆明珠,亮麗璀璨。返鄉創業的金新康把小菊芋做成了大產業,建成全國最大的數字化益生元(菊芋)制造中心,年可加工菊芋10萬噸,生產菊粉4000噸,固態飲料、液態飲料、軟糖、壓片糖等10多個系列產品,遠銷美國、日本、歐洲和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有了“智慧”加持,農業生產再也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力氣活。
我市聚焦“菌果藥畜”特色產業,主動適應新常態、把握新要求、探索新思路,深入挖掘農業產業的切入點、突破口、增長點,組織縣區完善“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支持各縣區培育壯大1個至2個主導產業,成功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將“小木耳,大產業”式特色食用菌產業作為首位農業產業,持續以“鏈長制”為抓手,“商洛香菇”“柞水木耳”被認定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入選全運會特許產品,“柞水木耳”榮登全國農產品百強標志性品牌榜。瞄準市場需求,加大資源投入,鼓勵陜西永田、柞水中博、丹鳳夏雨等龍頭企業自主研發或與科研院所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研發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持續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精深加工項目22個16.7億元,支持企業開展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并重,開發食用菌系列加工產品16類82種。同時,圍繞打造“中國康養之都”,力推康養產業項目,加快柞水國家農業產業園和3個食用菌國家級產業強鎮建設,打造金米、西川4A級景區,舉辦特色節慶活動,促進三產融合。
上半年,全市新建大棚1938個、基地32個,建成食用菌設施大棚5.6萬個、生產基地316個,栽培食用菌4.1億袋,鮮品產量40萬噸,全產業鏈收入60億元。
在轉型中推動特色旅游發展新提升
一幅幅精美的唐代壁畫,串起鱗次櫛比的民居院落,彩色小木屋整齊排列,仿佛走進童話世界。柞水縣下梁鎮老庵寺村,搶抓“全省鄉村振興先行區”機遇,依托生態優勢以及當地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優勢產業,打通產業閉環鏈條,以農旅融合促鄉村振興,推動特色種養、精深加工、休閑旅游等一二三產協同融合發展,形成香菇、木耳、光伏、鄉村旅游四大產業一體化抱團發展格局,走出一條依靠鄉村旅游實現脫貧、持續激發農村產業發展新活力的致富路。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盯全域旅游示范市創建目標,立足生態優勢,借助“中國氣候康養之都”金字招牌,聚力打造全域景區,大力發展文旅產業。全市已經建成A級旅游景區44家,其中5A級1家、4A級景區16家、3A級景區27家;建成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1個、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4個、省級旅游度假區4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1個、省級旅游特色名鎮15個、省級文化旅游名鎮4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6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37個,相繼獲得“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市”“中國氣候康養之都”“中國最佳康養休閑旅游市”“首批國家級全域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市”等一批國字號榮譽,文旅產業已成為全市特色支柱產業,生態旅游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其中,柞水縣以旅游發展帶動傳統農業向休閑觀光業轉變,傳統工業向觀光示范工業轉變,推進木耳產業、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商南縣提出打造“旅游名城”目標,確定了“一個核心、三大旅游區、四種旅游產品、五條產業鏈”的發展思路,著力構建形成“全景商南、全域旅游、全業融合、全時服務”的全域旅游大格局,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最美宜居宜業宜游城市”。
下一步,我市將對標國家文旅部創建標準,全面開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創建,按照市第五次黨代會提出的打造“一都四區”總目標,圍繞打造“中國康養之都”,持續鞏固擴大生態優勢,協同發展“醫、養、游、體、藥、食”康養產業體系,著力打造10個康養產業示范園區、10個旅游休閑度假區,開發10個系列健康產品,發展100家康養企業,培育形成千億級康養產業集群,為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