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小龍 汪 锳
五年,是時間的標尺,也是發展的刻度。
站在打造“一都四區”的新起點上,回首過去五年,我市干部群眾在不懈奮進中譜寫下高質量發展的華彩篇章:2021年商洛市全年生產總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5%、9.6%,均居全省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增長14%、28.7%,居全省第二。
這些成績得益于五年來我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在轉型中成長、在挑戰中奮進。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3月13日,走進洛南環亞源有色金屬循環利用產業園,曾經廢棄的“三線”廠房煥然一新,工人們擼起袖子忙碌著,精銅產品和稀貴金屬工藝品隨處可見。
該項目融合打造有色金屬全產業鏈,發展工業旅游,畝均投資923萬元、產值9823萬元,解決就業千余人。
這只是我市抓項目、強產業、促轉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五年來,面對發展底子薄、礦業獨大等實際,我市積極推進綠色循環發展,不斷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經濟總量和發展效益再創新高。
堅持一產強特色,依托“小木耳、大產業”持續做強做優“菌果藥畜茶”等特色產業,商洛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通過驗收,名特優新農產品數量躍居全國第一,被授予首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等金字招牌。
堅持二產抓轉型,加快構建“3+N”現代產業體系,先后建成比亞迪太陽能電池及電池材料基地、環亞源有色金屬循環利用產業園等一大批綠色發展項目,產值過億元企業達164戶,礦產業產值比重由2016年末的78%下降至2021年末的50%,工業經濟增速居全省第一方陣。
堅持三產大發展,推動服務業做大做優,2021年我市服務業增加值達394.02億元,總量增加127.2億元。創建3A級以上景區44家,旅游綜合收入達261.91億元。
五年間,我市產業結構占比由2016年末的14.8:52:33.2優化為15.5:36:48.5,推動經濟實現了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民生福祉更加殷實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的商洛曾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是全省脫貧攻堅任務最為艱巨的地區。對此,全市上下同心、精準施策,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全市人民闊步邁向小康生活。
位于大山深處的柞水縣金米村,前些年還是一個“吃水肩挑人抬、趕集翻山越嶺”的貧困村,貧困發生率達21.85%,通過脫貧攻堅實現整村脫貧,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5300元翻番至2020年的1.1萬元。
為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五年來,我市將八成公共財政支出投入民生領域,大力推進就業、教育、衛生等民生工程建設。
——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新增城鎮就業11.54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47.9萬人。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新建各類學校81所,大班額得到解決,高考本科上線率連年位居全省前列。
——縱深推進健康商洛建設,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實現市級統籌,市、縣、鎮、村四級醫療服務網絡基本健全。
——創新推進“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機制,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依法治市、平安建設、法治建設、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扎實推進。
3月初的傍晚,漫步在丹江兩岸,百姓滿滿都是幸福感。
黨建領航事業興
從夯實黨建基礎到打造基層黨建標桿,從“黨建引領脫貧路”到“三問三帶頭”,從“黨旗飄揚強堡壘·奮進商洛當先鋒”到“提士氣、強擔當、建機制、促發展”作風建設,再到實施“三百四千”工程奮力趕超行動……五年來,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無論是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還是在疫情防控、抗洪救災等“大戰大考”面前,我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始終干在第一線,匯聚起眾志成城的強大合力。
為進一步讓基層黨組織成為鄉村振興的動力之源,我市采取“選一批、換一批、引一批”的方式,把政治素質高、年輕有文化、致富能力強的農村返鄉大學生、退伍軍人、“土秀才”、“田專家”吸納進村(社區)“兩委”班子,并不斷吸引有能力、有文化、有技能的人才競選村干部。如今,我市新一屆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中,高中及以上學歷的占91.7%;1047名返鄉創業者擔任村干部。此外,我市扎實開展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建設,常態化開展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全面落實“四個一”包抓機制,推動全市各領域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一個個能力過硬的基層黨組織班子成為轉型發展中最堅固的堡壘。
柞水縣金米村黨支部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黨建項目化做法被中組部肯定,“黨員+”融合教育被評為全國基層黨建優秀案例……一項項榮譽見證了我市黨的建設開創的新局面。
經過五年的接續奮斗,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新臺階。今日的商洛,已踏上打造“一都四區”的新征程,全市干群將團結一心、砥礪奮進,以再出發的豪情、奔跑者的姿態、永遠在路上的執著,全力譜寫高質量發展的絢麗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