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宏
人勤春來早,奮進正當時。寒冬孕育春天的氣息,耕耘撒播收獲的希望,“22℃商洛·中國康養之都”建設正在勢如破竹地進行著……
守住好山好水打造“一都四區”
短短幾年時間,商洛在外界的影響力不斷提升,變化的背后是什么?答案很明確:求新求變。
繼成功推進一系列改革后,商洛市堅持生態優先,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立足全省高質量發展四類區定位,又一次大膽突破——打造“一都四區”,圍繞“一都四區”建設設置相關指標31項,將綠色發展指標分值權重從20%提高到27%以上。
為實現目標,商洛市在全省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指標基礎上,增加三大支柱產業產值占比、數字經濟占生產總值比重、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率、平安建設滿意度等8項體現商洛特色的評價指標,根據指標體系制定了責任清單,壓實包抓領導和牽頭部門職責,建立完成進度周報制度,定期報告工作進度、存在問題和意見建議;組建省考目標任務推進專班,針對排名靠后的指標,逐項研究,集中力量攻堅,扎實推動目標任務落實。
打造“一都四區”不是說說而已,商洛市上下深入推進秦嶺“五亂”問題整治和農村人居環境“六清”整治,制定加快產業集群化發展“二十條措施”,狠抓“3+N”產業集群、17條重點產業鏈建設,積極培育發展新動能。搶抓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重大機遇,啟動實施礦業“五化”建設改造,先后引進國家電網、三峽集團等來商投資,解決工業領域“卡脖子”技術35項,穩步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數據顯示,2021年商洛市全年生產總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5%、15.2%,均居全省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居全省第二;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8.7%,居全省第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6%,排名全省第一。
貼上“綠色標簽”送出生態名片
商洛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相約22℃商洛”已經成為商洛的亮麗名片。
商洛是“天然氧吧”,森林覆蓋率69.6%,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9.3%,主要景區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2萬個以上,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連續五年保持330天以上,2021年空氣質量指數居全省第一。
商洛是南水北調的水源涵養地,山地立體氣候和豐沛的降水造就了商洛天然優良水質,2021年丹江等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全部達標。
商洛市有3A級以上景區44家,2021年旅游綜合收入261.91億元,成功入選全國百強旅游城市。寧西、西康鐵路,滬陜、福銀、包茂高速穿境而過,全市公路通車里程1.8萬公里,7個縣區實現了縣縣通高速。城鄉養老保險參保率、城鄉醫療保險參保率、失業保險參保率分別為99.9%、98.3%、98.2%。
健康商洛行動成效顯著,康養產業發展迅速。商洛市共有醫院60所,醫療人員11732人,醫療床位12045張,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設置康復學科比例93%,標準化衛生室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市級財政衛生健康支出連續兩年增長48%。商洛市出臺打造“中國康養之都”專項規劃后,國家級康養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落戶商洛,商洛市入選“2021年國家級全域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市”,柞水終南印象入選“2021年中國森林康養人家”,金絲峽森林康養基地、大江山森林康養基地入選第一批陜西省森林康養基地(試點)。
宜居創業新城構筑發展高地
商洛是一座年輕的城市,也是一座包容開放的城市,更是一座宜居創業的城市。53.64億元,35.68億元,21.6億元……2022年新春之后,商洛市各縣區招商引資暨首屆鄉黨回鄉發展大會緊鑼密鼓地進行,一份份投資協議在雷鳴般掌聲中簽字生效!
2月17日,商洛市招商引資暨首屆鄉黨回鄉發展大會舉行,90兆瓦光伏發電、九彩鈣鎂新材料、百萬噸級尾礦綜合利用產業化園區、新型防水材料產業園建設、10萬噸糧油倉儲及物流設施建設等16個項目,總引資53.64億元。商南16個項目現場簽約,總投資41.68億元,總引資35.68億元。2月18日,商州簽訂了合同項目6個、協議項目4個,引資21.6億元……
2022年,商州區計劃實施重點項目9大類164個,總投資530億元,年度投資134億元,一季度開工重點項目69個。洛南縣一季度基礎設施和產業類項目開工50個,總投資121億元,年度投資64.6億元。山陽縣圍繞產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3個大類,一季度集中開工項目32個……
陜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金新康說:“我們呼吸的新鮮空氣,喝的是純凈的山泉水,在商洛投資發展,值得!”陳江衛語氣堅定地說:“我決定投資2億元建設山水至誠養加銷一體化全產業鏈項目,回鄉創業回報父老鄉親。”冰雪還未消融盡,建設熱潮逐浪高,對于商洛的良好生態和營商環境,來自五湖四海的客商紛紛豎起大拇指。
項目圍繞產業建,一切圍繞項目干。一幅藍圖,一個目標,一份擔當,展現了商洛市委、市政府謀大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豪邁氣魄,催生了250萬山區人民的創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