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開展“商洛好人”評選工作側記
李丹峰 陳波
康德說:“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仰望終生:一是我們頭頂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們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讓我們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莊嚴而圣潔,值得我們終生堅守。
在商洛,這座秦嶺最美的城市里,有這樣一群人:立足平凡崗位,書寫無悔人生;身處厄境而百折不撓,砥礪前行;滄海橫流而不墜道義堅守,在生活點滴中演繹人間真情、傳遞生命暖流、引領社會風尚……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商洛好人。
自2015年至今,“商洛好人”評選活動已走過6個年頭。這一群體從最初的幾十人發展到現在的幾百人,從默默無聞不被熟知,到走向城市街頭被人稱贊。他們以高尚的操守和德行,賦予這座城市以道德的力量;城市因為有了他們,處處充滿了善意和溫暖,人與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共同譜寫了一曲“文明商洛、好人之城”的贊歌。
為做好事他改了名字
在商洛,提起“商山活雷鋒”,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李亞峰。
李亞鋒原名叫李書貴,是人行商洛中支的一名普通職工。上小學時,在“向雷鋒同志學習”活動的強烈感召下,他決意把名字改為“李亞鋒”,意為“亞于雷鋒,追趕雷鋒”,立志要像雷鋒那樣助人為樂、無私奉獻。
1999年9月的一天,李亞峰在縣城看到一個打工妹傷心哭泣,問清緣由,原來是母親淋巴病復發無錢住院治療、弟弟交不起學費輟學。他沒有二話,立即將多年積攢準備裝修房子的1萬元交到小姑娘的家中,為這個困難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2005年,李亞峰深受“感動中國”人物徐本禹的感召,為貴州大方縣大石村小學匯去捐款3666元,為改善校園環境盡一己之力。2014年3月,他到商州區西溝小學,為貧困學子捐贈雷鋒故事書籍和書包文具,并拿出2100元錢,為21名小學生購置了夏季校服……
做一件好事容易,難的是一直堅持做好事。工作35年來,李亞峰堅持用微薄的工資救助危困人群,累計向社會捐款救助達18萬多元,捐獻衣物500多件,贈送學習書籍800多冊。他還加入了學雷鋒志愿服務組織,利用業余時間參與志愿服務。
時至今日,李亞峰依然沒有停下做好事的腳步。“雷鋒精神重在傳承。我所做的只是在實現小時候的夢想,雖然個人力量有限,但一定會帶給需要幫助的人們些許溫暖。”
一人行善,萬人可激。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隨著越來越多的凡人善舉在商洛各個行業、各個層面不斷涌現,如何評選商洛本土的好人,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2015年,經過深入思考和系統謀劃,我市按照中央文明辦、省文明辦的部署要求,制定下發了《“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實施辦法》,正式提出大力開展“商洛好人”評選活動。
次年2月,商洛市委文明辦首次發布2015年度“商洛好人”名單,48人獲此榮譽,李亞峰位列其中。
好人精神釋放“森林效應”
“什么樣的人才是‘商洛好人’?好人是滿園桃李,三尺講臺勤耕耘;兩鬢霜雪,三十余載踐初心。好人是危難時刻顯身手,為人民甘灑熱血保平安……”
7月21日,在2021年第二季度“商洛好人”發布儀式現場,當四位朗誦者第一次朗誦“商洛好人”詩歌時,經久不息的掌聲將活動推向高潮。
自2017年起,“商洛好人”評選活動堅持季度發布形式,并且輪流在各縣區舉辦發布活動。如今,“商洛好人”評選機制從最開始的“小打小鬧”開始步入制度化常態化階段。
多年來,為了保證好人評選活動公平公正,我市漸漸探索出一套嚴格規范的評選規則,即先由各縣區、市直各部門層層推進舉薦,評選委員會按照事跡優先、優中選優的原則開展評審,并征求同級紀監、政法、環保、衛健、信訪等部門意見,經媒體公示,文明委領導審定,最終評選出敬業奉獻、助人為樂、誠實守信、孝老愛親、見義勇為、自強勵志六類“商洛好人”。
另外,在“商洛好人”群體中,每月向省文明辦高質量、高標準地推薦參評“陜西好人”“中國好人”候選人,讓“商洛好人”的影響力和知名度走出商洛。
一人成樹,百人成林。為了豐富和拓展身邊好人的外延和內涵,我市建立起“商洛好人”“商洛市道德模范”“最美人物”“感動商洛十大人物”“新時代好少年”“文明家庭”等全方位、立體化的人物評選矩陣,達到了“聚沙成塔、匯聚成海”的效果。
一個好人一盞燈,一個典型一面旗。六年來,我市有1人榮獲全國第七屆道德模范提名獎,11人榮獲陜西省道德模范,62人榮獲“中國好人”和“陜西好人”稱號,87人榮獲商洛市道德模范,327人獲得“商洛好人”稱號,300多人被授予“最美人物”稱號,我市也被授予“陜西正能量城市”稱號。
從盆景到風景,從風景到風尚,經過多年的培育、發展、壯大,“商洛好人”已經成為商洛城市的一張亮麗的名片,善行善舉已經深入城市肌理,并內化為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氣質。這一大群“商洛好人”,猶如一座座燈塔,照亮了商洛大地的角角落落,激勵更多的群眾崇德向善;又如一面面旗幟,引導人們積極投身道德實踐,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搭建平臺培植好人成長的土壤
每當夜幕降臨,城區主干道兩旁矗立的好人公益廣告牌,猶如指路明燈一樣,照亮城市的夜空,構成了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為了放大好人效應,讓更多的身邊好人“飛入尋常百姓家”,我市積極創新宣傳方式,搭建多種宣傳平臺,大張旗鼓地宣傳道德模范、身邊好人事跡,促使群眾從“向善”向“樂善”轉變。
借助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的東風,從2019年起,市委文明辦、市創文辦與市、區各文明單位合力協作,歷時兩年,在城區主次干道燈桿上制作安裝了2000多套旗形好人燈箱、鶴型公益廣告牌,用一個個可親可敬的身邊好人感召人、影響人、帶動人,使做好事、當好人、存好心理念深入人心。
種子發芽需要“良田沃土”,模范成長離不開“社會營養”。我市還通過報紙專版、電視專題、廣播傳聲、網絡直播等多種形式,多層次、立體化地開展好人宣傳報道,并定期深入群眾組織好人事跡宣講、常態化開展道德講堂、深化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等活動,不斷培植好人成長的土壤,讓崇德向善的種子在商山大地生根發芽。聯合市廣播電視臺創辦《好人就在身邊》廣播欄目,已經連續播發兩年多,在社會上取得良好反響。
另外,我市積極探索將身邊好人宣傳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目前,在全市的村(社區),大部分都設置有善行義舉榜、紅黑榜,通過身邊人的身邊事教育引導廣大社區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
好人有好報德者必有得
“能夠參與十四運會火炬在商洛的傳遞,說明了黨和政府給予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的關愛和禮遇,體現了好人有好報、德者必有得的價值導向。”9月10日,十四運會和殘特奧會火炬在商洛傳遞。作為第21棒火炬手,“中國好人”王力心情十分激動,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33歲的王力是陜西有色集團陜西五洲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職工。剛參加工作時,看到身邊很多家庭因看病、上學等困難而發愁時,這個心地善良的小伙兒很受觸動,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做些什么。不久,他便在網上發帖,招募志愿者,并于2013年成立山陽縣愛心公益志愿者協會。8年來,王力靠著一輛摩托,騎行5萬多公里,組織志愿者在全市開展各類愛心志愿服務活動900多場次,累計發放愛心物資和助學金180多萬元,使1000多名貧困學生從中受益。
隨著媒體報道,王力的先進事跡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各種榮譽接踵而至,“這些榮譽既是肯定也是鼓勵,我會把公益事業一直做下去。”
據記者發現,在9月10日舉行的火炬傳遞活動中,王力并不是唯一受到這種禮遇的道德典型。在64名火炬手中,其中有10多名曾被評為“感動商洛十大人物”、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
而這一切都源于2018年6月《商洛市獎勵幫扶禮遇道德模范及“身邊好人”實施辦法》的出臺。該辦法明確規定,給予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政治禮遇、經濟激勵、精神鼓勵、生活幫扶等方面傾斜,讓“好人有好報好人得實惠”真正落到實處。單就經濟激勵來說,該辦法規定,榮獲身邊好人、新時代好少年、最美志愿者、文明家庭等榮譽稱號,國家、省、市級分別獎勵3000元、2000元、1000元,并在國家重要節日期間開展組織慰問,“光這一項激勵,一年就需要30多萬元。”市委宣傳部創建指導科科長楊寧說,這些道德典型還享受本市3A級以上景區免門票、在市級公立醫院看病免掛號費等多項禮遇。
不久前,2021年7月至8月《陜西好人榜》入選人員名單公布,商洛又有兩人上榜。
有一種力量,讓人心生敬仰;有一種力量,讓人熱血激蕩;有一種力量,讓人看到愛和希望。這力量,來自信仰、來自愛心、來自奉獻,來自正能量的相互傳遞。如今的商洛,身邊好人層出不窮,見賢思齊蔚然成風。越來越多的平凡人接過“好人接力棒”,把這片宜居熱土點綴得更加靚麗美好,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營造出良好的軟環境,為打造“一都四區”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