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系列新聞發布會商洛專場實錄




編者按
7月27日10時,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在西安舉辦全省“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系列新聞發布會商洛專場。市委書記鄭光照,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馬生龍,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璇出席發布會,介紹我市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經濟日報社記者:
商洛全域位于秦嶺腹地,又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地,肩負著“當好秦嶺生態衛士”與“實現追趕超越”的雙重使命。那么在“十四五”期間,商洛將如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呢?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璇:
首先,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你剛提到,商洛肩負著“當好秦嶺生態衛士”與“實現追趕超越”的雙重使命,確實責任很大、壓力很大。長期以來,省委、省政府對商洛的要求就是堅持綠色循環發展,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發展思路也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圍繞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全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次,省委、省政府明確支持商洛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對我們來講是機遇,更是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科學路徑。對此,“十四五”期間,我們將重點抓好三個方面:
一是持之以恒狠抓高質量項目。我們立足商洛實際,謀劃了“十四五”重點項目1772個、總投資1.05萬億元。其中,產業項目800個、總投資4919億元;“兩新一重”基礎設施項目687個、總投資4893億元。今年上半年,市級重點項目開工179個,完成投資206億元,超計劃進度2.6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1%。今后,我們將在謀項目、引項目、聚項目、推項目、干項目上持續用力,厚植高質量發展基礎。
二是持之以恒狠抓綠色循環產業體系。制定了《加快產業集群化發展二十條措施》,將著力打造新材料1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綠色食品、健康醫藥2個超500億產業集群,清潔能源、智能制造裝備等一批超百億特色產業集群支撐的“3+N”綠色循環產業體系。我們已經策劃了17個重點產業鏈,實行“一名鏈長掛帥牽頭、一個工作專班主抓、一家鏈主企業帶動、一個專家團隊服務、一個業務部門負責”,對鏈主企業培育和研發平臺建設給予獎勵扶持。目前,以山陽電子信息產業園為龍頭,引進雷博創新、佳德同創等企業8家;以德潤康中醫藥產業園為承載,引進飲片加工、中醫藥精制等企業20家;以環亞源銅業為牽引,招引金博、銀坤等配套企業14家,產業集群化已見雛形。
三是持之以恒抓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我們已成立了1個領導小組和11個專項小組,編制試點實施方案,探索建立生態銀行試點,建立生態產品交易平臺,重點在建立生態產品產權體系、推進生態產品入市交易、爭取生態補償、完善長效機制等方面下功夫,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通道。同時,以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為重點,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
香港商報社記者:
眾所周知,秦嶺是我國的中央水塔,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于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請問商洛在秦嶺保護方面有什么思考和舉措?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璇:
非常感謝記者的提問。商洛作為全省唯一一個全域處于秦嶺腹地的地級市,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是我們必須扛起的政治責任。特別是去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時隔五年再次來陜考察,首站就到了商洛,在柞水縣月亮埡,總書記叮囑我們“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堅決當好“秦嶺生態衛士”。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堅持保護優先,加強生態環境修復,不斷健全和完善生態保護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是堅決保護秦嶺自然生態。我們將拿出“首站”的擔當、“首站”的追求和“首站”的標準,強化舉措、強力推進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統籌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推動生態保護系統化、環境治理精細化、生產方式綠色化,確保秦嶺的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二是堅決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三是堅決落實綠色循環發展。持續綠化優化產業結構,抓好商洛高新區、山陽高新區和洛南陶嶺、柞水小嶺等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經濟發展綠色轉型。
四是堅決探索生態價值試點。我剛才在回答中提到了,這項工作是省、市確定的“十四五”期間改革創新任務,已寫入規劃和《政府工作報告》。我們將認真按照部署要求,持續加強與中央和省層面對接,積極開展生態產品價值試點工作,著力把“綠水青山”的好顏值變成“金山銀山”的好價值。
陜西日報社記者: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商洛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方面有什么特色亮點和實效?
市委書記鄭光照:
謝謝提問。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是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我們認真落實黨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建立問題清單和辦實事臺賬,健全“書記領辦、公示辦結、按月調度”三項制度,著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真正讓黨員受教育、群眾得實惠。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轉變作風辦實事。把“我為群眾辦實事”與作風建設結合起來,以“提士氣、強擔當、建機制、促發展”為主題加強作風建設,深入開展領導干部大調研、大走訪、大排查。至6月底,全市收集調研問題1189個,推進民生實事項目1090個,已完成577個,重點督辦民生實事項目36個,已完成16個。
二是便民利民辦實事。針對群眾辦事難題,不斷規范辦事流程,完善管理服務,為群眾生產生活提供便利。比如,科技部門選派550名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服務,審批部門免費寄遞證照資料4528件,人社部門落實“打包一件事”服務事項包,上門認證高齡及行動不便老人待遇資格6.4萬人,受到群眾普遍歡迎。
三是服務發展辦實事。建立重點項目建設綠色通道,組織136名律師為200個市級重點項目免費提供法律服務,開展“百人包百企”“百名黨員服務百家企業”“稅務管家”直聯包抓網格化服務等活動。半年來,我們為企業爭取貸款126億元,減稅降費5775萬元,為18個重點項目解決用地難題,新增市場主體7761戶,新增入統企業129戶。
四是鞏固脫貧辦實事。認真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由市四大班子成員帶隊常態化開展“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暗訪檢查,做好產業、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等工作,消除致貧風險1928戶5975人、返貧風險1649戶5763人。
五是志愿服務辦實事。積極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兩個作用”,全市基層黨組織承諾辦實事1.2萬件,已完成5608件,11.19萬黨員辦實事9.14萬件。特別是在這次商州、洛南、山陽3個縣的暴雨洪澇災害中,廣大黨員干部和社會志愿者紛紛奔赴一線,既捐款捐物,又直接參與搶險救災,成為一道感人至深的風景線。
中國網記者:
您好,我是中國網記者。隨著西十、西康高鐵的開工建設,商洛即將進入“高鐵時代”,您認為商洛該如何利用和轉化好兩條高鐵帶來的機遇和潛力?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璇:
目前,我市正在舉全市之力,推動西十、西康兩條高鐵建設工作,今年6月西康高鐵已經正式開工,預計2026年建成通車;今年底西十高鐵也將開工建設。可以說,商洛已經進入“高鐵時代”,將為我們帶來四個方面的紅利。
一是“區位優勢”紅利。西十、西康高鐵開通后,將拉近與周邊城市的距離,到達西安將縮短到半個小時,到武漢將縮短到2個小時,到重慶將縮短到2個半小時,交通區位優勢得到提升。
二是“旅游客源”紅利。交通對拉動游客人數的倍增效應十分顯著,滬陜、包茂、福銀高速開通后,商洛游客數量翻了2.6倍。而隨著兩條高鐵的開通,將為我們打開關中城市群、武漢城市群、重慶城市群的客源大門,帶來更多外地游客。
三是“產業發展”紅利。不僅現有的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將會在外來技術、人才、資金的支持下得到加快發展,同時也為山地農產、綠色食品、大健康、大旅游等第一、三產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
四是“城鎮建設”紅利。隨著西十、西康的建成運行,圍繞樞紐站區將會出現一批新城、新區以及新商圈、新業態,新的城市副中心將會加快形成,也會為商洛新型城鎮化建設注入新動能。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利用和轉化好高鐵開通帶來的這些紅利,加快推動商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是做強旅游產業。繼續唱響“秦嶺最美是商洛”品牌,不斷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讓大家一提起秦嶺就想到商洛,一想到商洛,就記起商洛的好山好水好風光。堅持發展“精品景區+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的旅游模式,深度挖掘商洛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持續做強大旅游產業。
二是做大健康產業。用好“中國氣候康養之都”“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市”金字招牌,依托商洛綠色、無污染的生態農產品資源,策劃布局一批集生態度假、健康養老、天然養生等功能于一體的養老綜合體項目,研發一批醫療康養、養生保健、“藥食同源”等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名特優新農產品,不斷做大健康產業。
三是做優產業結構。充分發揮高鐵沿線產業集聚優勢,在節能環保、信息技術、新材料、裝備制造等方面策劃實施一批項目,推進手機智能終端、航空智能科技裝備產業園、新能源汽車配件等項目的引進和落地,加速我市產業轉型升級步伐。
四是做全配套設施。圍繞高鐵站點建設,加快市政基礎設施、高鐵場站及其綜合配套設施建設;科學規劃新城新區和臨近城鎮開發建設,實現“一站帶新城、一城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