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打贏脫貧攻堅戰共圓全面小康夢”系列新聞發布會商洛專場實錄

編者按
9月23日15時,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在西安舉辦全省“打贏脫貧攻堅戰、共圓全面小康夢”系列新聞發布會商洛專場。市委書記郭永紅,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武文罡及市扶貧局主要負責人出席發布會,介紹“牢記囑托接續新奮斗、攻克堡壘創造新生活”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經濟日報記者:
您好,我是經濟日報記者。郭書記您好,抓黨建促脫貧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經驗。剛才您提到了商洛市開展的“三建三帶”活動,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很大作用,請您介紹一下具體做法和成效。
中共商洛市委書記郭永紅:
這次總書記來陜考察時指出“黨建工作平時抓得好抓得實,關鍵時刻才能發揮出巨大作用”。為把黨建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我們在全面認真總結過去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經驗做法的基礎上,開展了“三建三帶”活動,具體來說:
一是把黨支部建在產業園區,“以點聚企”帶動產業發展。發揮行業黨工委龍頭作用,通過單獨組建、聯合組建、掛靠組建等方式建立園區黨支部,使黨支部成為園區發展的政治引領和堅強堡壘,把所有帶貧企業牢牢地聚在一起。目前,全市園區黨支部已經達到127個。例如,這次總書記到過的柞水縣,就成立了農業園區、旅游景區等5個行業黨委,形成企業聯盟,實現園區黨的組織全覆蓋,在產業發展中有效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
二是把黨小組建在產業鏈上,“連線聚人”帶動增收致富。依托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協會和創業帶富項目,打破行政區域、行業黨組織壁壘,以村社聯建、村企聯建、村協聯建、跨村聯建等方式,累計發展產業鏈黨小組1431個,引導經營主體抱團闖市場,有效解決競爭力不夠等問題。例如,以木耳為主導產業的金米村,在木耳產業“供產銷”各環節成立5個黨小組,帶動貧困群眾385名。還有一個縣圍繞核桃、艾草等八大重點產業鏈,建立黨小組158個,鑲嵌黨員3099名,帶動了1.9萬戶群眾增收致富。
三是把扶貧車間建在易地扶貧搬遷點上,“成片上崗”帶動就地就業。堅持安居、樂業統籌考慮,在800人以下的搬遷點至少建1個扶貧車間或扶貧作坊,800人至3000人的搬遷點至少建1個社區工廠,全市建成扶貧工廠(車間)347個,基本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同時,及時在各移民小區建立黨組織,全方位做好社區管理和服務工作,較好地解決了搬遷群眾后顧之憂。例如,有一個縣在易地扶貧搬遷點建立服飾加工等社區工廠3個,帶動370余名移民搬遷戶就業增收,也讓搬遷群眾實現了家庭照料與就業工作兩不誤。
中國報道雜志記者:
您好,我是中國報道雜志記者。我們知道,商洛是陜西省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地區之一,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咱們采取了哪些保障措施,來有力保障脫貧攻堅工作成效和目標任務完成?
商洛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武文罡:
首先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自黨中央部署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們就堅持系統化思維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實行了“四級書記”抓脫貧的責任保障體系,建立了“市縣鎮村戶”五級脫貧攻堅組織保障體系,形成了“2+9”精準施策政策保障體系,健全了脫貧攻堅資金投入保障體系等諸多保障措施,來確保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除了以上保障措施,我們還非常注重干部作風建設和督導檢查,以作風促工作落實,以督導檢查檢驗干部作風,形成了互促互進的“良性循環”,以硬作風保障脫貧贏。我們在全市深入開展了“轉作風、夯責任、抓落實、促發展”作風建設專項整治活動,并創新實施暗訪檢查、派駐督戰、倒查問責“三項硬制度”。一是暗訪檢查制度。組建聯合督查專班,直奔一線、直插現場,常態化、高頻度開展督促檢查。二是派駐督戰制度。成立7個督戰組,進駐各縣區對脫貧攻堅各項工作進行督戰。三是倒查問責制度。成立執紀問責專班,巡回開展紀律作風巡查,嚴肅查處扶貧領域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為確保“三項制度”的有力執行,我們還配套建立健全定期通報、移交反饋、聯動調度、跟蹤督辦、提醒約談、成果運用等六大工作機制。通過實施“三項制度”,以常態化的暗訪檢查、強有力的派駐督戰、敢碰硬的執紀問責,有力推動了脫貧攻堅的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和工作落實。
群眾新聞網記者:
您好,我是群眾新聞網記者。剛才郭書記的發布辭里提到2019年商洛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8882.61元,已經遠超貧困線標準,請問你們是如何做到的?
商洛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武文罡:
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促進群眾收入持續增長是脫貧攻堅工作中難度最大,也是我們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項工作。我們立足商洛的資源稟賦,充分利用國家的扶貧政策,主要從四個方面來增加群眾收入。一是大力發展扶貧產業,增加貧困群眾生產經營性收入。我們積極探索推行“三帶一創”產業精準扶貧新模式,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形成了以木耳、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以核桃、板栗為主的果業,以連翹、丹參等“十大商藥”為主的中藥材產業,以生豬、蛋雞為主的畜養業,同步發展旅游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等新業態,多渠道增加貧困群眾的生產經營性收入。二是建立產業園區和專業合作社,培育壯大集體經濟組織,增加貧困群眾的財產性收入。我們積極引導群眾進行土地(林地)流轉、資產入股、領養產業,參與建設產業園區,組建專業合作社,發展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多種形式獲取財產性收入。目前,全市貧困村集體經濟組織已經實現全覆蓋。三是拓寬就業渠道,強化技能培訓,增加貧困群眾工資性收入。我們堅持用好村級勞務合作組織,擴大勞務輸出規模,深化寧商勞務協作,強化勞動技能培訓,著力提高有組織勞務輸出和技能型務工人員占比。同時,積極開發公益崗位,鼓勵涉貧企業、合作社在用工用勞中優先使用具備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多渠道增加貧困群眾工資性收入。四是全面落實各類扶貧政策,增加貧困群眾轉移性收入。及時足額發放農業支持保護補貼、退耕還林政策補助、產業扶貧補助、雨露計劃扶貧補助、醫療扶貧補助、農村低保、新農合補償資金、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等惠農補貼資金,增加群眾轉移性收入。我們主要得益于上述這四種路徑,多管齊下、共同發力,實現了貧困群眾收入的大幅提高。
三秦都市報記者:
您好,我是三秦都市報記者。今年夏季,全國多地遭受暴雨洪澇災害,商洛也受到了暴雨洪水的侵襲,造成不少損失。我想請問,針對這些突發自然災害,商洛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效,防止因災返貧、因災致貧方面,有哪些應對舉措?
商洛市扶貧局局長羅存成:
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但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和8月的暴雨洪澇災害,的確對我市的脫貧攻堅任務完成造成了許多不利影響。特別是洪澇災害導致我市不少村組的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被毀,一些群眾的住房損毀,災后重建和防止返貧的任務十分艱巨。在具體應對過程中,我們主要采取了三條措施:一是加強摸排統計。全面開展災情現場核實,逐縣區、逐行業對遭受洪澇災害影響的鎮村,以及建檔立卡貧困戶和一般農戶開展拉網式、地毯式排查,摸清受災損失和嚴重程度,每周上報統計結果,確保不漏一戶一人。二是強化監測幫扶。充分發揮脫貧攻堅監測預警體系的作用,堅持“一戶一策、一人一策”“應扶盡扶、應保盡保”,對因災納入脫貧監測戶47戶164人、因災納入邊緣戶72戶250人,因戶因人全面落實精準幫扶措施,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臨時住處、有干凈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時醫治,不因災致貧返貧。三是加快災后重建。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先后兩次在受災嚴重的洛南縣召開了災后重建工作推進會,整合全市的資源和力量,加快災后重建步伐。同時,召開了脫貧攻堅領域災后重建專題會,細化落實了市級行業部門的工作責任,積極幫助群眾救災減災、恢復生產。目前,因災產生的919戶危房已改造修繕348戶,因災損毀的403.3公里通村組道路已修復216公里,因災導致電力設施受損的2304戶已全部搶通,群眾的安全飲水和生產生活基本正常,后續恢復工作正在加緊推進,確保年底剩余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已脫貧人口不返貧。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四個不摘”的要求,敬終如始地做好動態監測和精準幫扶工作,確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確保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陜西廣播電視臺記者:
您好,我是陜西廣播電視臺記者。今年9月是全國的消費扶貧月。消費扶貧是幫助貧困人口增收的一種重要扶貧方式。商洛市在開展消費扶貧方面起步較早、成效較好,咱們的主要經驗有哪些?
商洛市扶貧局局長羅存成:
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長期以來,農產品銷售信息不暢、渠道單一、經營分散,導致農產品滯銷,已成為產業扶貧影響脫貧的重要原因。商洛市致力破解扶貧產品銷售難題,做到了“六個率先”。一是率先出臺政策。我市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大力開展消費扶貧實施方案》,確立了建立扶貧超市推銷、依托電商平臺廣銷、支持生產主體直銷、設立展銷中心展銷、組織幫扶單位助銷、利用寧商協作幫銷、舉辦節慶活動促銷、動員社會力量帶銷、強化宣傳推廣拓銷的消費扶貧工作思路,有力地促進了扶貧產品銷售。二是率先成立消費扶貧協會。通過“凝聚社會力量,助力精準扶貧”,整合調動各方優勢資源,推動企業、社會組織及個體工商戶積極投身消費扶貧,借助“互聯網+”優勢,以電子商務和物流體系拓寬供需兩端,引導消費群體進行公益性消費,拓展扶貧產品的市場和收益。三是率先推出“30%的職工福利用于采購扶貧產品”。我市這一舉措被全省推廣,全市各級工會組織通過發放職工福利、采購扶貧農特產品的資金達3000多萬元,使優先采購貧困地區扶貧產品成為工會助力脫貧攻堅的“新常態”。四是率先成立直播聯盟。組織市縣兩級政府領導、相關部門負責人、企業代表和網紅80人成立了“商洛山地農產直播聯盟”,并以聯盟成員為主體進行直播帶貨,幫銷扶貧產品。五是率先拓展消費扶貧界限。我市不僅僅銷售我們的名優特扶貧產品,還銷售我們的旅游產品,充分利用“中國康養之都”的名片,聯合實施南京職工(勞模)商洛療休項目,組織南京市2200余名職工(勞模)來商療養度假,帶動旅游消費1000余萬元。六是率先舉辦農產品帶貨直播活動。我們在全省舉辦了“抗疫助農”“我為秦嶺來拼單”等消費扶貧活動,帶動全市舉辦各類網絡直播助銷推介活動近400場次,銷售農產品2800萬元,《人民日報》刊發報道了我們的做法并給予了高度肯定。
消費扶貧開展以來,據統計,我市已經認定扶貧產品387個,產品總價值近30億元,扶貧產品銷售金額4.4億元。目前,我市消費扶貧月活動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也真誠歡迎各位媒體朋友賞商洛美景,品商洛美食,消費優質農產,共同助力消費扶貧。
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
感謝郭書記、武市長和羅局長的發布,也感謝在座的各位記者。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