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6月3日,參加政協商洛市四屆四次會議的市政協委員,在審議市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和提案工作報告時表示,一定要緊密聯系各自工作實際,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政協工作會議和市委四屆八次全會精神,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著力推進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推動政協工作高質量發展,努力把市政協建設成為堅持和加強黨對各項工作領導的重要陣地、用黨的創新理論團結教育引導各族各界人士的重要平臺、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礎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識的重要渠道,把人民政協制度優勢轉化為建設治理效能,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譜寫商洛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貢獻力量。
中國共產黨界周青海、方學民、趙嘉安等委員提出,應進一步加快智慧政協建設,提升政協工作效率,促進履職實效,在商洛新時代追趕超越發展中展現政協新作為;應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委員履職評價考核網絡管理體系,充分發揮政協委員作用;建議利用大數據建設和網絡平臺,努力完善委員與基層群眾的溝通平臺,讓委員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助力商洛發展。毛朝霞、胡燕梅、許永山等委員建議探索委員培訓新路徑,加大委員培訓力度,把委員對社情民意的關注,轉化為全市追趕超越的動力。
經濟界李萬軍、劉振錄、王銓委員認為,應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符合商洛發展實際的項目,支撐經濟發展。王河委員建議著力促進市場消費,適當減免稅費,為經濟發展增添活力。同時,進一步落實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相關優惠政策。
無黨派、少數民族、宗教界陳朝陽、吳興群、李建洲委員提出,要在釋放“地攤經濟”活力、緩解就業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能力水平,盡可能地少出現衛生、市容、秩序等問題,更好地體現出“地攤經濟”的正面效益。趙方委員建議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投入,建立起家庭、學校、社會聯動的干預機制,幫助更多孩子健康成長、快樂生活、認真學習。
文化藝術、新聞出版、港澳臺僑界王良、嚴良璽委員提出,持續拓展深化“秦嶺最美是商洛”品牌,鼓勵激勵專業人士講好商洛故事,宣傳商洛這塊紅色沃土,形成“文化美、山水美、生態美、鄉村美、旅游美”的系統內涵,不斷增強品牌特色、提升品牌影響力;推進文旅融合,挖掘文化內涵,既重視生態景觀建設,又重視人文景觀建設;加強文化創意品牌建設,積極推進大眾旅游與文化藝術、中醫藥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養生、體育休閑等新業態旅游,充分發掘原生態風土人情,延長文化旅游產業鏈。
民主黨派界方向委員建議,更加重視以公共交通為核心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工作,加快公交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移動支付手段,提升購票服務效能,合理設置運營時間,并嚴格規范執行。隋萍萍委員建議,加大中心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主次道路、停車場、農貿市場等基礎設施完善升級。趙水利、李曼委員提出,要擴展政協委員調研的范圍和深度,更多聚焦民生難點和熱點問題,為商洛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農業、社會新階層人士界張永平委員建議,要打好生態農業這張牌,提高農業產業發展的科技水平,促進農業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王衛民、王立錄、于亞斌、劉建芳等委員建議,把核桃、板栗、柿子等地方特色農產品打造成特色農產品品牌,讓更多生態農產品走出商洛,走向全國。
教育、體育、科協界陳圣禪委員建議,讓農村孩子得到與城市孩子均衡的教育資源,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多方幫助農民提高收入。陳淑萍、張千委員建議,完善部門聯動協作機制,加強科技扶貧人才隊伍建設,幫助留守人員提高創收技能,幫助他們增加收入。
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界鄧遠輝、劉齊鋒、李宏等委員建議,充分發揮“政府+擔保+銀行+企業”合作模式,為企業和“三農”主體融資增信,努力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積極發揮商洛“中國氣候康養之都”優勢,促進產業鏈條延長、技術產品轉型升級。賀丹委員提出,企業要通過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完善資本運營機制,依靠科技創新發展。
科技、醫藥衛生界張勇、李敏委員建議,建立基層人才保障機制,加強基層醫療隊伍,完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讓群眾醫療有保障。王興來委員建議,加強中醫藥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商洛中藥材資源優勢,挖掘中醫藥產業潛在優勢,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特邀界齊承立、柳芳喜、趙愛玲委員建議,持續加強技能培訓,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培育更多市場主體,充分吸納移民搬遷群眾就業,同時因地制宜做好產業幫扶,著力推動移民搬遷群眾穩定增收。李志懷委員提出,應進一步提升移民搬遷小區物業規范化管理水平,不斷優化公共服務配套,切實提高移民小區居民的幸福指數。
(參與采寫記者馬澤平 王倩 白志鑫 宋雨萌 謝非 賈書章 王孝竹 田琳 方方 董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