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商洛城鎮居民收入和生活發展變化綜述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為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商洛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城鎮居民收入持續攀升,居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商洛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豐碩成果。
城鎮居民收入持續攀升改革開放40年,商洛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城鎮居民收入實現快速增長。2017年,商洛市城鎮居民收入達到27647元,是1978年的101.3倍,年均增長12.6%。
第一階段:1978年至1998年是起步增長階段。改革開放有力地推動了經濟迅速發展,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就業人員迅速增加。同時,國家調整收入分配政策,打破平均主義,全面引入經濟激勵,在企業內部實行企業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相掛鉤的分配方法,充分調動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企業效益迅速增長,職工收入持續攀升。
收入水平不斷提高。1998年,商洛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47元,是1978年的13.9倍,平均每年遞增13.2%。商洛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在1985年突破500元,在1990年突破1000元,在1998年突破3000元大關。這一時期,城鎮居民的家庭收入構成還相對單一,工資性收入占居民收入絕對部分,非工資性收入所占比重較低。1998年,在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所占比重為89.1%,轉移性收入占6.7%,財產性收入占4.5%,經營性收入為0。非工資收入占收入比重僅為11.2%。
第二階段:1999年至2017年是蓬勃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中央加大調節收入分配力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社保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健全社會保障,擴大轉移支付,逐步提高養老金水平和社會救助水平,城鎮居民收入實現快速增長。
改革開放前,居民就業形式極為單一,工資收入是城鎮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改革開放為城市經濟注入了新活力,多種經濟形式并存,城鎮居民就業觀念逐漸轉變,就業渠道逐步拓寬,居民理財意識不斷增強;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城鄉低保和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持續提高,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城鎮居民收入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的比重逐步提高,工資性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2017年,全市城鎮居民家庭工資性收入18785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68.7%,比1998年下降了20.4個百分點,但在收入構成中仍然占首位,是收入的主要來源:2017年,全市城鎮居民轉移性收入3758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3.8%,比1998年提高了7.1個百分點,在收入構成中處于第二位;經營性收入從無到有,2017年,人均經營性收入達3514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2.9%,是城鎮居民收入的重要來源;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1590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5.8%,比1998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來商洛城鎮居民收入和生活發展變化綜述 。
(上接第一版)城鎮居民生活實現新跨越
改革開放以來,商洛逐漸告別了物質生活相對短缺的時代,生活用品由過去計劃經濟下的憑票證供應逐漸轉變為市場經濟下的貨源充足、自由選購,商場、連鎖店、超市、專賣店等商業網點星羅棋布,網上購物包羅萬象,方便快捷,家具家電推陳出新,更新換代加快,居民生活日新月異,消費層次也由過去的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2017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達到13734元,是1978年的82.8倍,年均增長12.0%。
改革開放之初,食品消費在居民消費中占絕對主力。改革開放以來,居民逐漸解決了溫飽問題,城鎮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食品消費在消費支出中所占比重在逐步下降。城鎮居民更加注重飲食的高營養、高層次、高品質,食品注重營養搭配,肉、禽、蛋、奶和瓜果蔬菜全面均衡,糧食消費逐漸減少,居民食品消費水平發生了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2017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食品煙酒支出5091元,是1995年的5.2倍,年均增長7.8%。
在經濟快速發展、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的當今社會,人們的衣著服飾告別了黑、藍、灰的制服年代,邁入追求靚麗、美觀的時代,正朝著品牌化、高檔化、時尚化、個性化方向發展。2017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衣著支出2160元,是1995年的7倍,年均增長9.3%。
改革開放前,居民收入水平低,醫療條件落后,醫療保障水平也極為低下。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療網點遍布城鄉,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實現了全面覆蓋,人們的醫療保健意識也不斷增強。近年來,醫療保健消費一直處于快速增長態勢。2017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醫療保健費支出1614元,是1995年的14.7倍,年均增長13.0%。
隨著國家加大交通基礎設施投入,高速公路、鐵路、航空交通網線密集,城市公交、出租、網約車迅速發展,家用汽車走入百姓生活,縮短了人們之間的空間距離。進入新世紀,移動通信事業快速發展,互聯網快速普及,智能手機、電腦成為人們生活必需品,網絡為人們生活、工作、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2017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服務支出1535元,是1995年的25.5倍,年均增長15.9%,增速僅次于居住類支出,居消費支出第二位。2017年,交通通信占消費支出的8.2%,比1995年提高了5.1個百分點。
人們的業余生活豐富多彩,酒吧、茶樓、影院、棋牌室、健身房等休閑娛樂場所星羅棋布,為居民城市休閑提供了多種選擇方式。節假日外出旅游消費火爆。智力開發和知識更新成為城鎮居民家庭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城鎮居民文化娛樂消費保持強勁增長勢頭。2017年,全市城鎮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服務人均支出2580元,是1995年的13.6倍,年均增長13.0%。其中,教育人均支出1779元,占教育文化娛樂消費的68.8%。
改革開放前,人們追求的是“三轉一響”的“老四件”,即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收音機,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千家萬戶,以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錄音機為代表的“新四件”逐漸取代“老四件”。進入2000年以后,新興家庭耐用消費品如移動電話、電腦、空調等逐漸成為消費的熱點,家用汽車也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普通百姓的日常代步工具。2017年,全市城鎮居民每百戶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116.0臺,洗衣機97.3臺,電冰箱91.9臺,空調79.4臺,熱水器84.1臺,數量幾近飽和。2017年,全市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計算機75.1臺,移動電話擁有數量達到了253.8部。
改革開放之初,樓房屈指可數。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鎮居民的家庭有了一定的積蓄,居民對居住條件有了更高追求。居民自建房屋、單位集資建房、開發商品房應運而生,普通百姓逐步由簡易的職工宿舍、筒子樓、老舊的廠區房搬入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樓房。2017年,商洛市城鎮居民人均現住房面積達44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了31.5平方米,是1995年的3.52倍。其中三居室以上單元房占50.8%;二居室單元房占17.0%,單棟樓房占25.0%。2017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類支出達到3358元,是1995年的45.7倍,年均增長15.9%,增速居各類消費支出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