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實行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個標準補到底、一個政策卡到底,做到征遷政策、拆遷范圍、拆遷流程、拆遷單位、評估結果、面積認定、補償金額、回遷戶型“八公開”,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為充分讓利于民,將搬遷過渡費提高到150元/月˙人,一次性搬遷補助費提高到1500元/戶,并提前補償給群眾,平均每戶多補助5萬元,使全縣棚戶區改造貨幣安置率提高到71%。在外出考察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制定出臺了《商南縣棚戶區改造房屋征收補償安置方案》,公開了補償標準,消除了群眾顧慮,將原來預計8個月的拆遷時間縮短至1個月。
創新工作方法。在規劃設計上,聘請北京、重慶、上海、武漢四家一流設計單位,從四套備選方案好中選優,計劃分兩個區域同時建設,南區擬恢復西街明清古城,建成4A級文化旅游區,北區將規劃建設回遷安置房、保障房、移民搬遷房“三位一體”圍院式高層住宅區。在安置方式上,制定了貨幣安置、回遷安置、回購商品房安置等三種方案,在進行貨幣安置的基礎上,還規劃了1700余套安置房,優先將回遷房安置在棚改區域。出臺了《棚戶區改造回購商品房安置辦法》,通過建立回購安置商品房儲備庫和商品房選購中心,回購縣城內五證齊全的商品房,并制定指導價,供棚戶區居民自由選擇,滿足了拆遷群眾多樣化需求。
建立激勵機制。按照“賽場選馬”的思路,制定出臺了《棚改項目責任追究辦法》和《棚改工作人員考核獎懲辦法》,建立了棚改工作日例會、部門聯席會議等制度,堅持每周在縣電視臺和金絲峽周報公開通報評比,并將結果記入年度考核檔案,與干部提拔使用相掛鉤。目前,對棚改工作不力的1個單位主要負責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