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開發式扶貧、參與式扶貧,始終是脫貧攻堅的主要渠道。只有貧困人群最大限度消減之后,救濟式扶貧才能真正發揮兜底保障作用。實踐證明,依托產業實體實施精準扶貧,就是要在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構建一種比傳統產業化經營更為緊密穩靠的利益聯結關系格局,而且利益分配讓度對象直接明確到具體參與的貧困群眾,把實現絕大多數群眾擺脫貧困的基礎準確定位在發展產業實體經濟的基石之上。
工業革命以來,經濟發展包括第三產業進步都有載體,更多的是依托產業實體。互聯網這一工具能夠更好地在依托實體經濟的同時服務實體經濟,并以實體經濟為主導。所有實體經濟產業價值的實現,都是植根于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提供可以滿足市場實際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并以市場的真實需求為導向,進而推動管理、技術和運營模式的不斷創新優化,從而提升產業實體經營的規模、效率和附加值。
產業實體扶貧可以幫助貧困地區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進而實現貧困人群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對于產業實體,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農業和農村經濟,而是涵蓋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商業服務、建筑、文化產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可以說,只要是有人生存的地方,就應該有精準扶貧脫貧行為;只要是有實體經濟的地方,就是產業扶貧脫貧戰場。規模企業的產業精準扶貧行動,當然能夠產生巨大的精準脫貧示范效應。小微企業的自覺擔當社會扶貧責任,肯定也能匯聚形成更多的脫貧攻堅合力。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是加快推進產業精準扶貧的重要環節。要以企業為主體、資本為紐帶、扶貧資金為權益,強化產業經營主體和貧困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明確企業和貧困戶收益比例,從而建立貧困戶多途徑、多渠道增收來源。可以想見,在科學規范的產業精準扶貧脫貧運作模式之下,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渠道將是股份收益分紅、保底收購、土地流轉、企業務工、融入產業鏈發展產業等多種方式,包括工資性、經營性、投資性等多種類型收入。
農業是基礎,工業是保障,服務業是延伸。一個地方的快速發展,一定伴隨著產業崛起。只有突出產業鏈條的利益聯結,提高產業開發發展水平,才能讓特色產業興旺起來,讓貧困群眾隨著產業實體經濟發展壯大實現脫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