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記者 呂麗霞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會上了解到,“十二五”期間,我市強化政策扶持,優化服務指導、深化營銷推介,促使農產品加工業成為引領農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引擎,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全新業態。
農業產業化發展特點
產業規模實現大發展。目前,全市發展核桃310萬畝,產量6.59萬噸,位居全國第一;種植馬鈴薯85.4萬畝,產業規模居全省第三,實現產值14億元;肉、蛋、奶總產量達到32.8萬噸、13.1萬噸、2172噸,各項農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其中年產量較十二五初增長最高的達165%,最低的在20%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大提升,全市龍頭企業獲得省級名牌產品或著名(馳名)商標41個,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產品68個,分別較2010年增長108%、301%、172%。
群體規模實現和帶動能力實現大突破。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123個,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3個、省級龍頭企業26個、市級龍頭企業94個,龍頭企業銷售收入90億元,固定資產54.5億元,上繳稅金3.5億元,其中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22家。農業企業的加工能力和帶動能力實現了大遞增,全市農戶從事產業化經營增收12.99億元,帶動農戶31.94萬戶,戶均增收近4000元。
電商營銷發展勢頭猛。在電子商務發展浪潮中,我市將商洛的農產品搬上網絡,注冊農產品電商企業55家,在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銷售17種農產品,年交易額6.3億元,使網絡成為我市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
具體措施和做法
市上建立資金投入機制,強化項目的帶動作用。在兌現市級財政獎補資金基礎上,積極爭取中省項目資金,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后勁。為山陽、洛南、商州3個縣爭取了農業部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為28個省級龍頭企業爭取財政貸款貼息資金600多萬元;積極促進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銀行對接,推介融資項目55個,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爭取貸款7.6億元;探索建立政銀企合作機制,籌措1000萬元設立金融支農創新資金,并放大五倍比例為龍頭企業、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設立2000萬元市級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對龍頭企業認定、品牌創建、基地建設進行獎勵扶持,2015年市財政兌現獎補資金260萬元,對10家國家示范社獎勵200萬元,對3家全國農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單位獎勵60萬元。
建立起監測管理和協調服務機制。建設全市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制度,建立梯次認定培育機制,促進經營主體群體健康發展;對龍頭企業優勝劣態管理,堅決摘帽“僵尸企業”25個,有效優化了龍頭企業隊伍。相關部門長期進行樣本企業運行監測,掌握產業化發展趨勢,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搭建平臺,尋找機遇,積極向外界推介商洛農產品,全力唱響“生態農產出商洛”品牌。
增強核心能力是關鍵
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目前我市農業產業化仍存在發展水平低、管理程度低、創新能力低、加工層次低等四方面的問題,導致農業產業化發展緩慢,特色不明顯,抗擊市場能力差。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要深入思考,認真研究,尋找破解之法。
首先應全方位地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政府應深入企業宣傳國家金融政策和金融產品,向金融機構推薦融資項目,協調金融機構及時調整資金投放重點和規模,做好政銀企對接,不斷擴大企業融資規模。創新金融支農方式,統籌省市財政資金,開展金融支農貸款擔保試點縣工作,建立金融支農貸款擔保體系,用財政資金放大金融資本,用金融資本撬動社會資本,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貸款。同時,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培訓,提供機會和平臺讓他們交流學習;并搭建平臺,挑選商洛特色農產品入駐西安展銷平臺,拓展境外市場,積極迎合目前“互聯網+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業”的大趨勢,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