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汪锳 王濤 王聰 通訊員 孫傳卿
“自從在西安成立了流動黨員支部,鎮上領導經常找我們談心,我們知道家鄉的發展變化和需求,也很想回家鄉發展,帶領鄉親們一起奔富路。”賀學華是商南縣過風樓鎮青山河村人,自幼家庭貧困,14歲輟學外出務工,后來在西安組建了建筑施工工程隊。事業不斷發展壯大,他被推選為過風樓鎮駐西安商會會長。干出名堂的他常常想起深山里的鄉親們,總想做點什么回報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卻一直有想法沒行動。2007年,他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近年來,過風樓鎮在西安務工、經商的流動黨員逐漸增多,如何使這些流動黨員離鄉不離黨、流動不流失,在立足崗位中爭作新貢獻,在服務家鄉中展示新作為?一直是鎮黨委一班人關注的事情。2015年12月6日,24名商南縣過風樓籍流動黨員在西安成立了全縣首個駐外流動黨支部。按照組織程序選舉產生了3名黨支部委員,推選出了流動黨支部書記。隨后,參會黨員在黨旗前重溫入黨誓詞,舉行了流動黨支部授牌儀式。
通過黨支部牽線搭橋,2016年春節前夕,賀學華聯系了一些老板和成功人士回到家鄉,帶著慰問金和慰問物資看望了貧困鄉親,資助了一批貧困學生。
為了解決“兩新”組織黨員、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問題,過風樓鎮黨委專門為流動黨支部配備了專職黨建指導員,將駐西安辦事處改為流動黨支部的辦公和活動場所,通過微信平臺建立了微黨委會群。“在的同志請舉手,微黨委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準備好的同志請發言,多提缺點,不說優點。”1月12日,流動黨支部在微信群里召開會議,各位流動黨員敞開心扉,紛紛把精心準備的發言稿通過圖片、視頻、文字、語音等方式展示出來。“只需用手機打開,中央精神、地方政策等內容就能馬上查看,家鄉動態也一目了然,即便身在外地,也與家鄉黨組織有著緊密聯系,感覺組織就在身邊。”流動黨員劉盛華每天都要打開手機微信,翻看”過風樓鎮微黨委會”里的動態和內容。
“以前,我們注重本地黨員管理,忽視了在外的流動黨員。其實,流動黨員絕大部分都是致富能人和創業成功人士,他們有著大量的資金和人脈。”作為流動黨支部的指導員,過風樓鎮黨委副書記張國祥有著深切體會:“過風樓鎮黨委下轄16個黨支部,黨員878人,其中流動黨員163人。過去,在外流動黨員一盤散沙。如今,不僅能感受到家的溫暖,而且拓寬了信息渠道,大家互相幫助支持,也能抱團發展。”
為流動黨員建“家”安“家”,這是過風樓鎮邁出的第一步。鎮黨委書記王泉說,鎮黨委建立了一套常態管理機制,對流動黨員實行臺賬+持證、線上+線下、考核+獎懲、幫扶+引導的“4+2”管理模式,每半年審查一次《流動黨員活動證》,每季度檢查一次流動黨員履職情況。通過黨員之家、QQ群、微信公眾號、手機信息群發軟件“四條通道”聯系服務流動黨員,及時提供信息服務、解決訴求、宣講政策、互動交流。(下轉第四版)(上接第一版)建立評星定級獎懲激勵制度,對創業帶動周邊群眾致富、招商引資促成項目落戶、為公益事業出資出力的黨員進行獎勵,對不按時時參加網上組織生活、不按時繳納黨費的黨員進行組織處理。對流動黨員外出創業出現的農村“三留守”人員生活困難問題,由村黨支部按照“1+N”的形式開展幫扶,幫助解決困難問題。
我們了解到,湘河鎮白浪社區有2000多名外出務工人員,其中120多名流動黨員。去年以來,白浪社區通過單獨、聯合、掛靠組建等方式,先后在大連、廣州、深圳、珠海等地建立了4個創業者黨支部。家住白浪村的薛仁平是一位有著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前些年去深圳打工后,就不再參與村黨支部的活動。對此,薛仁平一直覺得遺憾。薛仁平沒有想到的是,去年白浪社區黨總支找到了他,將他納入白浪社區駐深圳流動黨支部,加入了黨員微信群、QQ群。薛仁平高興地說:“流動黨支部就是我們這些在外黨員溫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