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濤 馬澤平 王 聰
一年之計在于春。3月26日,當記者來到洛南縣古城鎮四聯村時,文化廣場上健身設施齊全,村民們正在鍛煉、孩子們在嬉戲;田間,瓜農們在育苗;逢集的街道上來來往往的人們悠然自得。到處都是和諧而又忙碌的景象。說起這些變化,村干部爭相說道,這些美好的生活都是扶貧工作隊給村民帶來的。
四聯村位于洛南縣古城鎮古城街東,地處307省道和古靈路兩旁,距洛南縣城25公里,總面積3平方公里。全村有12個村民小組,589戶2044人。一直以來,勤勞質樸的群眾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依靠種植業和養殖業繁衍生息。也正是這種傳統的農耕文化,讓這個小山村的群眾習慣了過與世無爭、安逸平靜的生活。久而久之,這種習慣卻成了阻礙村級經濟發展的無形界墻,搬遷房建起來了,可村子里的道路卻泥濘不堪。這一切隨著精準扶貧工作隊的到來逐漸成為歷史……
去年以來,商洛市教育局的干部來到這里,經過幾番走訪農戶,駐村干部和隊員們按照精準扶貧要求,最終確定了28戶貧困戶,并為他們制定了脫貧計劃。
趙存良在四聯村當了20多年的村干部,精準扶貧給四聯村帶來的變化,他感受最為真切:“現在大家都知道了精準扶貧的意義,脫貧致富的愿望和積極性很強烈,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群眾有了脫貧的愿望,發展就有了動力。隨著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四聯村脫貧致富的勁頭更加強烈。
針對搬遷群眾反映的道路問題,市教育局拿出15萬元支持道路建設,同時,多方籌集資金30多萬元,不僅讓搬遷群眾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歷史,讓群眾在自家門口就可以開店掙錢。如今,村里的搬遷群眾有了門面房,做起了小生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工作隊還想方設法,為偏遠的12個村民小組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在居民集中區安裝垃圾箱,美化了村容村貌,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
“精準脫貧的關鍵就是根據群眾的實際需求,幫他們找項目,發展產業。這就像蛋生雞,雞生蛋一樣。”包村干部龔勝利為了幫助貧困戶姚建新早日脫貧致富,幫扶購回3只種羊,經過一年多的自繁自養,目前養羊已發展到13只。有了包扶干部做后盾,姚建新的致富勁頭更大了,這段時間,他又承包了村上山溝的池塘放手養魚,已將300多斤魚苗放進池塘。
為了快速實現脫貧致富的目的,今年以來,市教育局駐村干部購買被褥等生活用品,進駐村里,與群眾一起苦干,立誓脫貧攻堅。并根據四聯村實際,制定出了扶持餐飲業、發展種植養殖業、做好藥材種植業等14個產業項目,讓群眾早日實現小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