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王尚鋒)記者近日從市農業局了解到,前三季度,全市農業工作以建設秦嶺生態農業示范市為抓手,強化政策落實,實施項目帶動,狠抓科技推廣,力推產業化經營,預計實現農業總產值131.96億元、增長4.8%,農業增加值48.33億元、增長5.3%,農民人均現金收入6340元、增長13.2%,農業經濟呈現出平穩運行態勢。
糧食生產豐收在望,畜牧養殖轉型加速。我市大力實施“壓麥擴薯”戰略,開展高產創建活動,加快良種良法配套和農機農藝融合,推廣糧食增產十大關鍵技術,促進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提升。今年全市種植馬鈴薯85.4萬畝,刷新歷史紀錄,夏糧總產26.1萬噸、增幅6.5%,預計秋糧總產41.8萬噸,全年糧食總產與近5年平均產量相比增長7.5%,屬豐年水平。著力建設生態養殖示范點,推廣生態養殖規范技術和先進模式,引導農戶散養向標準化規模養殖轉變。全市創建畜禽標準化示范場556個,其中部級11個、省級35個、市級510個。規模養殖占據主導地位,畜禽規模飼養量占到全市總量的六成以上。
特色農業發展迅猛,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全市農業“八大件”規模發展,到9月底,全市養殖生豬200多萬頭、土雞40萬只、山羊40萬只,發展蔬菜35.1萬畝、產量24.3萬噸,栽培香菇1.4億袋、木耳100萬袋,實現產值12億元。新建茶園1.7萬畝,全市茶園面積達到37.9萬畝,生產茶葉3280噸,實現產值5.07億元。新建果園1.05萬畝,果園面積達到12.52萬畝,產量達到4萬噸,實現產值1.7億元。115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預計實現銷售收入65億元,分別增長12%和14%。農民合作社發展到1642個,申報省級示范家庭農場40家。特色農業園區建設力度加大,流轉農村土地6.4萬畝,建成特色農業園區95個,較上年增加25個,實現產值13.3億元,利潤1.9億元,分別增長14%和83%。
節能減排成效明顯,質量安全聞名全國。我市繼續實施秸稈還田,提升土壤質量,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65%。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260萬畝,減少化肥施用1456噸。圍繞養殖糞污處理和人居環境整治,建成養殖小區沼氣工程17個、在建大中型沼氣工程4個,安裝太陽能熱水器2300臺。為80%的規模養殖場配備了糞污處理設施,畜禽養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52%,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逐步提高。開發無公害農產品250萬畝、綠色食品104萬畝。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19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3個、有機食品1個,鎮安象園茶申報地理標志產品通過農業部專家評審。全市無一起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發生。7月3日,我市被農業部命名為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