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記者 龔仕建 方 敏
底子薄、條件差,集中連片的特困地區應如何扶貧開發,一直是基層實踐中的難題。2014年以來,陜西商洛市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廣泛開展了以部門包村、干部包戶,促村域經濟發展、貧困戶脫貧,促干部作風轉變、能力提升為主要內容的“雙包雙促”精準扶貧行動。如今商洛的精準扶貧工作已實施一年,實際效果如何?記者趕赴商洛進行了調查。
起早摸黑的,張大哲把荒了好些年的地又開墾了起來。
張大哲家所在的陜西商洛市是全國少有、全省唯一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山大溝深的黃土地上,莊稼人勤奮種地,卻老是挖不斷窮根。
張大哲咋又鋤起地來?他心里有數:“去年鎮黨委副書記來家里結對扶貧,調研后幫助我種芍藥。我種了幾畝就賺了近萬元,今年還要擴大規模!”
摸底調查 建檔立卡
縣鎮村三級公示,篩選出14萬戶貧困戶成為包扶對象
口號喊起來容易,落實卻難。
扶貧要做到精準,首先要摸清農民的現狀、致貧的原因。商洛市商南縣就組建了164個摸底調查組,給7000多戶貧困戶逐戶逐人建檔立卡。可是工作才剛剛開始,就有不少富裕戶憑著和一些干部的私人關系,也想偷偷擠進來。
好在市里早有“公示和評議”這個法寶:村里組成了由26名群眾代表和4名村干部參與的評議團,將第一輪摸排的84戶按照新一輪貧困標準線重新審核,按照“戶申請、組評議、鎮審核、縣定審”的程序,經過縣鎮村三級公示,最終確定了70戶。
記者在商洛各地采訪時,均能醒目地看到鎮里的電子大屏、白墻上的榜單,顯示著村鎮干部和幫扶對象的基本情況和手機號等信息。信息公開透明度之高,讓人印象深刻。
“目前,全市對18萬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進行了逐一篩選識別,篩選出符合包扶條件的1000多個貧困村、14萬戶貧困戶,作為”雙包雙促”扶貧攻堅行動的包扶村和包扶對象。”商洛市扶貧開發局副局長李小慧說。
撤庸選賢 強化考評
扶貧工作不再流于形式,包扶貧困村成干部比作為的“賽場”
在精準扶貧攻堅中,全市3萬多名干部職工與7萬多貧困戶結成對子。可干部若還是像以前一樣,工作流于形式該怎么辦?
丹鳳縣庾嶺鎮窯溝村就存在這樣的情況。由于班子結構老化,村里缺乏活力。縣發改局包扶窯溝村后,主動和鎮村溝通,大膽推薦了兩名年富力強、文化程度較高的“能人”充實到村委會班子。新班子上任后,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啟動了全村產業發展。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全村一半的人成為兩個專業合作社入社成員。縣發改局又整合各類資金7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用于以獎代補扶持產業發展,如此一來,全村聯動拔窮根的氛圍基本形成。
在商南縣江西溝村的王有林家,記者看到縣委農工部包扶干部田傳宏與王有林簽訂的承諾書,“協助購置農用三輪車1輛,積極聯系運輸貨源,助其增加營運額50%以上,王有林也要堅決克服等靠要思想,力爭到2016年年底,家庭人均收入達到7000元的目標”。如此量化的承諾書,擠出了考核指標中的“水分”,讓王有林心里有了盼頭。
在商洛采訪,常能碰到市縣過來的駐村干部。“雙包雙促”的扶貧政策又讓干部腳下“沾上了泥”。可是這勁頭一過,會不會成了一陣風?
“我們把包扶工作實績與包扶單位主要負責人及干部政績考核掛鉤,成績特別優異的優先提拔使用。”商洛市委組織部部長周德喜說,市、縣區、鎮辦三級已分別制定考核辦法,建立起以考核結果為導向的激勵和問責機制。
采訪中,記者經過商南縣的過風樓鎮,水泥路面干凈漂亮。小栗園村的高大爺告訴記者,原來的村干部顧自己的多、顧村子的少。新來的李五一成為村子的第一書記后,根據輕重緩急籌措資金建起了文化廣場,修通了斷頭路,聯系公司將訂單送到貧困戶家中……一件件實事也樹立起村級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威信。
“已有干部因在扶貧中成績突出被破格提拔了,也有的干部還是老樣子就被問責了。”這樣的消息在干部中間也流傳著、互相激勵著。隨著“雙包雙促”的推進,各級干部將包扶的貧困村當成比作為的“賽場”,發揮部門優勢,使資源向包扶村和貧困戶傾斜。目前,商洛市實施包扶項目6800個,為貧困戶辦實事6萬多件,全年已有9萬多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雙包雙促”精準扶貧工作,事關商洛發展大局,也是錘煉干部作風的大熔爐,我們會將扶貧工作作為踐行”三嚴三實”的主陣地,以實際行動向全市父老鄉親交一份滿意的答卷。”商洛市委書記胡潤澤說。
打破怪圈 留住農民
扶貧絕不能一“搬”了事,建設園區讓搬遷農民有活干
王有林所住的地方交通相對便利,有了小產業后一年賺個3萬元不成問題。而住在山區里的農戶怎么辦呢?以往的辦法是送電修路,可是扶貧多年,卻打不破“扶貧—脫貧—返貧”的怪圈。
“要徹底走出怪圈,根本出路是搬出這些生態脆弱區域”。如今大家換了思路,卻又遇到新問題:有的農民搬了出來,卻發現“不種地后也沒工作”,于是想著再回去,怎么辦?
“扶貧絕不能一”搬”了事”。在實踐中,商洛市探索出陜南移民搬遷與產業園區建設、保障性住房建設、小城鎮建設、消費市場培育的精準扶貧模式。
日前,記者來到了鎮安縣的花園小區,見到了陳永金、費婷玉夫婦。回憶起當年情景,陳永金還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當時和我一樣剛從深山里搬出來的農戶有200戶,大家也都愁怎么找工作。”
還好縣上根據村民實際,在花園小區的對面相應地建設了一個中小企業孵化園。費婷玉就在里面打工,月收入1500元左右。雖然收入不高,但足以滿足日常開銷。
在這里,記者看到,街道兩旁,大到發展加工工廠,小到開一個糧油店,這里的店鋪各式各樣。“搬遷的農民為園區提供了勞動力,人口和產業聚集多了又有了消費市場,有的農民又可以投入到服務業中。”李小慧說,“安置點有了園區做配套,這里的農民就留得住。”
解好扶貧這道題
精準扶貧的成功與否,關鍵點是實現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其實,精準扶貧就像是一道算術題,干部們怎樣通過努力達到“對象識別+貧困勞動力完全創業和就業+年均收入3萬元”這一目標?這樣一道貧困難題如何破解?
采訪中,記者在商洛市丹鳳縣了解到這樣一套解題思路: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外出務工+園區就業+城鎮就業+市場創業+移民搬遷。商洛市扶貧開發局局長李久敏說,具體的途徑,就是做好“加法”,利用農產品、惠農補貼、勞務等多種渠道增加收入;做好“減法”,加強打工維權,千方百計減少損失;做好“乘法”,重點支持能人創業,發揮市民化產生的倍數效應和帶動作用;做好“除法”,突出重點人群,實打實計算每一戶的收入,不簡單以“人均收入”來衡量扶貧效益。
千百年來,貧窮像一盤深扎進農村土壤的老樹根,僅靠農民自身的努力難以挖凈。如今在市縣各部門和包扶干部的幫助下,情況正在逐步改變。干部和群眾一起想辦法、出氣力,這樣的同心協力,窮根再深也挖得凈。 (轉自7月15日《人民日報》第6版“走轉改。一線調查”)
|